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背影》备课资料

作者:马 祥




  让我们先看一下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论《背影》的一段文字:
  1928年,我家已搬至杨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在读到儿子的文章《背影》时那么激动,“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也“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呢?这还要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谈起。
  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关坤英《朱自清评传》,燕山出版社,1995)
  关于与父亲因经济问题而引起的矛盾,朱自清在1924年以前妻武仲谦为原型写的小说《笑的历史》中,也曾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之口有所表述:
  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
  朱自清的父亲在读过这篇文章后,大为不满,父子之间的矛盾由此更进一步加深。
  表面看,父子冲突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本质上看,是自由和专制的矛盾斗争造成的。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实际内容是一个要保持传统文化,维护对儿子的支配权;一个要向传统文化挑战,追求自由独立。因此,父亲的封建家长制专断与儿子张扬个性的要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
  有的学者甚至从《背影》中也读出了这种父子之间的冲突:
  第一次:“我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儿子被取消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一切由父亲包办。
  第二次:父亲去买橘子之前嘱咐道:“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仿佛在对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下命令,儿子不可违抗。
  第三次:儿子争着要买橘子时,父亲不肯。“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儿子没有一点主动权,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
  不过,朱自清虽然由于受五四精神的洗礼,因张扬个性,反对家长专制而与要维护传统文化的父亲发生了矛盾,但他更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染,“百善孝为先”“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他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不可能不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忏悔,而父亲来信中的那句“大约离大去之期不远矣”更是使他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从而使他下定决心要与父亲冰释前嫌,这样既给父亲安慰,也使自己心安: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朱自清等:《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1947年7月1日出版)
  难怪,父亲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是那么的激动。而且“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山西大同市二中 03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