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2006年全国中考作文题核心考查点试析

作者:苏盛葵




  笔者对2006年全国各地80份中考语文试卷中的104道作文题进行了统计,话题作文共48题,占总量的46%;半命题作文23道,占22%;命题作文20道,占19%;材料作文7道,占7%;大小作文搭配、一大一小两道作文题的5道;扩写1道。需要指出的是,80份试题中有24份试卷采用了二题选一的选题作文形式,约占30%。
  我们参照一下去年的情况。2005年教育部中考语文试卷评价项目组对2005年课改区(省、市、区)65份试卷的86道作文题进行了统计,话题作文43道,占50%;半命题作文24道,占28%;命题作文13道,占15%;材料作文6道,占6%多。65份试卷中选题作文有31份,高达48%,也就是说,几近一半的地方采用了二题选一的选题作文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
  从大致情况看,和2005年相比,2006年全国作文题型仍是百花齐放,保持了多样性和创新性,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数量稍稍有所下降,选题作文下降幅度较大,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所占比例略有上升,这两种作文方式以其考查的针对性强、便于评价等优点重新受到关注。另外,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搭配(有的包括修改作文、改错等)、扩写等传统作文形式又见一些踪影。从多样性角度看,比2005年有加强。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贯彻新课程理念,在稳定中前行。可以感觉到,相对于2004年新课程后的第一次中考,现在各地对于作文的认识稍趋于传统和理性,更加回归写作的本真,更加强调其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其对生活和人生的裨益。
  在写作的要求上,可以看到各地有一些共同性的思考。
  
  一、重在思悟。
  
  要求考生强化对人生的态度与认识,通过审视题干材料、进行思维的开掘而落实到对人生的感悟与生存的思考上。作文题既提供了现实情境,又有理念与认识方面的要求,题干立意明朗,考生可以从感性事件或生动的语料中引发出对命运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作文材料富有启迪意义。
  究其实,这是考试价值观的转轨,是新的课程价值观对考试价值观的渗透,是教育价值立意与能力立意考试功能在作文题的展示,切合新课程的要求。
  如北京市卷: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安徽省课题: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了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是晶晶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她知道了:痛的那边就是左!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让你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海南省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我们还将面临无数次新的选择。我们在选择中成长,在选择中走向未来。每一次的选择,留给我们的或是幸运、成功,或是痛苦、懊悔……其实,人生就是一部选择的历史,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和未来!请以“选择”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思想感受,写一篇文章。
  纵观各地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指向占主要成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许多作文题的语料生动鲜活,可读性极强,寓情理于文辞中,为试卷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一份试卷中的大亮点。
  
  二、重在生发。
  
  这是今年作文题中的一大创新点。
  主要特征是由点及面,要求考生从熟悉的一处生活内容入手,由此及彼,迁移、上升到较高的层面上进行演绎、开展,写作内容源于日常、普通生活而又不拘泥、满足于生活基点,要有联想与类比,题目留下了较宽阔的开拓空间,学生可以纵横驰骋。
  如天津市题:以“生日”为题作文:一年中有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兄弟姐妹的生日、亲朋好友的生日、老师同学的生日,还有党的生日、人民军队的生日、人民共和国的生日、革命领袖的生日……对这些日子,你怀有怎样的情感?你又是怎样度过的?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回忆和思考?当你坐在考场而对“生日”这样一个题目时,你又涌出了哪些想法?有哪些话要说?
  黄冈市题: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一次送茶送水是一朵花.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荐能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请以“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些文题重在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对学生的立意、构思、言语表达提出了较高要求,开放度大,综合考查作用强,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的命题探索,值得肯定和发扬。
  
  三、重在熏染。
  
  一些地方的命题考虑到了文化的含量,试着从陶冶的角度,发掘文化艺术的熏陶感染功能,在“雅”的方面作出了新尝试。
  如广东省题: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厦门市题:歌,咏叹生活的酸甜苦辣;歌,抒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歌,穿透历史,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余音绕梁;歌,跨越地域,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里引发共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你会发觉:山水有歌,风雨有歌,岁月有歌,亲情有歌,校园有歌……请以“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题要求学生有较丰厚的积累,学生只有综合积累丰富了,才能厚积薄发。语文素养单薄一些的学生有可能不适应。
  
  四、重在感知。
  
  这是写作生活化倾向的表现。
  写作源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与感受生活是天然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学习写作的第一步也就是感知生活,汲取生活中的营养,表现和反映生活。
  如山东省烟台市题: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河南省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流。知识的交流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情感的交流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思想的交流则可以使我们变得深邃。交流使我们充实,交流使我们精彩,交流使我们不断发展。请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如此等等。这些作文题是要求考生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朵小花即可。学生有了生活,不愁不好下笔。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反映生活,是语文课程功能使然,这种生活化的导向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的要义。中考命题应该长期坚持这个方向。
  
  五、重在多元。
  
  即普遍尊重并大力鼓励写作的个性与开放性。从全国大面积情况看,作文题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内容上、思想态度上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写自己独到的所思所感,所见所悟,按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学习积累展示自己;在文题形式上,选题作文仍是主流,占命题总数的三分之一,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外在保障,而且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因此,中考时学生写作基本上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尽所能。这些探索为学生自主写作、个性化写作,培养个性化、创造型人才开辟了空间。
  综上所述,2006年的中考作文题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倾向,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特性,注重于文字表达能力这个核心点,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地表达。这种状况,符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旨,是语文界同仁的一致追求,也会在以后的中考作文题中较长时间地保持。
  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 0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