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文体不限“三弊”

作者:石 钟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似乎已成定律。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语文试卷,除湖南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外,其余各卷一律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不仅高考如此,不少地方的中考作文也是“文体不限”。“指挥棒”年年如此,中学作文教学自然紧紧跟上,年复一年地“文体不限”。
  相沿成习,积久成弊。“文体不限”已有如下三大弊端。
  
  一、高考作文评卷:文体考评一风吹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本有文体要求,分为“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几个等次。但这一条在评分操作中无法考评落实,形同虚设。
  评分标准解释说:“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然而实际操作时,评卷教师根本无法判断考生自选的是什么文体。其原因有二。一是考生答卷大都没有明显的文体特征,更有大量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东西,令你眼花缭乱,无法判定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其他什么文体。二是考生究竟可选用哪些文体,十分模糊,十分宽泛。因为考纲规定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常见体裁”是哪些文体?评论、杂文、小品、随笔、网络聊天等等,不都是“常见”的吗?那么,你能判定考生自选的是哪一种文体吗?不能。那么,你又怎么能认定他答卷的文体是“符合”“基本符合”,还是“不符合”呢?
  既然无法判断,也就只好放弃。于是乎,评卷操作时,文体标准一项大都置之度外了。只要不是特别怪怪的“另类”,也都不去考评它的文体了。非常时髦的解释是:淡化文体,鼓励创新。如此这般,考纲上写明的文体要求岂不成了一纸空文?
  
  二、中学作文教学:文体训练靠边站
  
  高考指挥棒威力无穷。年复一年地“文体不限”,淡化文体,致使中学作文教学没有了系统的文体训练。从高一到高三,年年都是“文体不限”,教学如此,考试也如此,在一个平面上徘徊,在一个怪圈里挣扎。至于中学生应练好哪几种基本文体,不同文体的体式规则有什么不同,怎样使文章符合文体规范、富有文体特征等等,现在的中学生大都不甚了了。
  大学教授常常抱怨:现在不少硕士生、博士生交上来的论文不像论文。很难看出哪是论点,哪是论据,哪是论证推理;满篇是花里胡哨的描写,耸人听闻的高调,矫揉造作的抒情,俨然一个大才子,实际上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已不只是文体问题,而是一代人的“文风”问题了。怨谁呢?那些写的“论文不像论文”的硕士生、博士生不都是在年复一年“文体不限”的高考中脱颖而出的高材生吗?
  这样说也许言重了。但强化文体意识,加强文体训练,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文体训练的实质是思维训练,章法的内核是思维方式。根据中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高一应以记叙文训练为主,高二以议论文为主,高三搞一些文体综合训练。只有遵循思维规律,系统地进行章法体式的训练,才能学会条理清晰、严谨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然,无论多么精深的思想,多么激昂的情感,也只会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泛滥成灾。
  古人云:文贵有法,贵无定法。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强调:“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可见,“体制”是初学者的基本功,正所谓“文贵有法”。知其常然后通其变,先学会作文的常规体式,从“有法”走向不拘“定法”,有所创新,才是写作训练的正确门径。
  
  三、考生作文备考:练好一招打天下
  
  既然年年“文体不限”,还需要练习各种文体吗?在惜时如金的高考备考中,谁还不会走一点捷径?下工夫练好一种文体,便可以对付各种各样的作文命题。这叫“练好一招打天下”,真可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作文备考便跟着年复一年的“文体不限”走入歧途。女同学文笔细腻,长于抒情描写,练好一手记叙文就行了。男同学语言简洁,长于思辨推理,练好一手议论文可包打天下。更有甚者,有人发明了一种高考作文速成法,叫拼合式板块作文:事先精心准备几个段子,又叫板块,临场根据文题拼合即成。例如,先把屈原准备一段,把他行吟泽畔、眷顾楚国的故事演绎一番,再用上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采也有了,闪光点也有了。如此这般,再把爱因斯坦、司马迁、张海迪或者邰丽华各准备一段,古今中外都有了。考场上根据题意,择其二三段,颠之倒之,拼凑组接,再加上开头结尾穿靴戴帽,八百多字自然不在话下。你说这是什么文体?是考纲所言“常见体裁”中的哪一种?何必细究!现在不是时兴“文体不限”淡化文体吗?
  有此“三弊”,“文体不限”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