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课例二:《尤三姐之死》实录
作者:黄昌龙
三姐去了,正像她亲手击断的玉簪不可复合。透过尤三姐的悲剧,你们觉得曹雪芹试图借此表现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24:尤三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贾珍之类衣冠禽兽们的摧残,作者借此揭露了贵族纨绔子弟玩弄女性的丑恶。
生25:尤三姐自尽而亡,她让生命在那黑暗的夜空极悲壮地发出了夺目的光辉,既短暂,又辉煌。不理想,毋宁死!作者意在以此肯定尤三姐的人生追求的高尚。尤三姐提出的妇女择夫的要求,虽然没能战胜封建传统婚姻观,但她却勇敢地发起了对落后观念的挑战l她像一只美丽的飞蛾,向火而焚,作者的心里有一声叹息,更有一份敬仰!
生26:作者描写尤三姐自刎的句子是“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里没有直写喷涌的血光,也没有直写力竭的嘶喊。作者为何把死亡写得如此美艳?我想,作者也不想让这样年轻美丽的生命夭亡,但是可恶的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残忍地毁灭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尤三姐拔剑自刎,尤二姐吞金而亡,司棋无奈撞墙而死,晴雯受屈抱病而殇…”都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命运悲惨的女人们的深深同情和无限伤感!(学生鼓掌)
点评一
选修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唐忠义 谢海颖
唐:本课围绕尤三姐之死,引导学生对原著有关章节进行研讨,师生立足文本研读,注重问题引发,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之深之广,令人称道。
谢:是的。从本堂课来看,教师的设计主要体现为对课堂学习方案的确定,即在阅读了《红楼梦》第63至66回的基础上,分析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以两个问题为纲贯穿了全课,一是“年轻貌美的尤三姐为什么要自杀?”二是“作者欲借此悲剧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并确定了阅读的方法“根据原著中的有关文字。研究探讨。”
唐:简明的问题设计使课堂讨论集中而热烈。学生在研讨中逐渐认识到“实际上尤三姐是在用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并进而体会出“用死来殉她自己所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可见教师在课堂调控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谢:两个问题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尤三姐为什么要自杀”一问引导学生梳理了相关情节。将具体的事实从繁多的叙述中凸现了出来。而“柳湘莲为何要退亲”一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分析了人物各自的心理,还涉及在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世俗对女性的道德期许。随后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利用“尤三姐的前后表现是否有些矛盾”这个问题对尤三姐进行评价。这个问题最能见出学生各自不同的领悟,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得最后一个问题“作者欲借此悲剧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也迎刃而解了。
唐:正如你所分析,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可谓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极富可读性和观赏性。但这只是根据静态的课堂实录来评价的,而作为一堂动态生成课本身,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教学插曲,如对话的中断与旁逸等。
谢:是的,作为一堂动态生成的选修课,我们还不得不关注师生双方的实际互动情况和实际功效。
唐: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常态下的选修课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调控?如果课堂教学的任务只是组织学生把课前准备的东西(或称研究成果)拿到课堂来展示或汇报一下,很可能整堂课就成了部分学生的个人表演,许多学生则成了听众或旁观者。这种选修课的教学效率就可能大打折扣了。从本课的进展来看,似乎就有这种缺憾。
谢:据我所知,不少选修课因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被迫将大量的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是否意味着选修课的课堂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唐:是的。在选修课上,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取舍和过程的处理等较之其他的必修课可能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但无论如何,教学双边的活动总是应该有具体的作业任务为抓手的,如阅读、思辨、讨论、记录整理等。在本课的讨论中,教师在问题引领的同时,是否还应该提供更为集中的研读材料供学生现场阅读与分析?如向学生提供有关《红楼梦》的文本材料及其他的背景材料等,有时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比如在讨论尤三姐之死时,就可以把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作为讨论展开的学习支架。
谢:确实,从师生的对话中可以知道。有部分学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关于《红楼梦》的讲座,这构成了他们的讨论能够不断深入的一个基础。但因为仅仅是一节课,所以难以确定收看讲座是否是教师的设计,是否全员参与,是否有所精选。我想,这份学习背景应该是向全员提供的,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之间有对话的可能。而且学习资源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内容,如果不经过教师加工,原生态的资源就可能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容和形式做出加工改造(包括删节、调整顺序),使之适合学生的需要。如果欠缺了这一环节,本堂课就容易变成几位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课,其他的学生会不会因为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沦为了观众?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的作用也就不易体现了。
唐:这样说来。选修课还有一个如何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本课学生的发言颇具成人色彩甚至学术化倾向,无疑这是依傍诸如“百家讲坛”上专家们的思维成品的结果。而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显得有些幼稚、青涩和肤浅,但比所谓的“圆满”“深刻”要强得多。
谢:因此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并不以所谓准确无误的问题解答为目的。而在于谈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本课在学生的讨论中是闪现了一些思维火花的,老师对此的点拨也很见功夫,例如在回答柳湘莲为何退亲的问题时。学生的讨论渐渐滑向了尤三姐为何自杀,出现了生1和生9的“无情说”和生10与生11的“无脸说”派,老师的一个问题“原文中还有这样的关于尤三姐的‘淫奔无耻’的事实吗?”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从而理解了柳湘莲的选择。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似乎更多地扮演着问题解答的评判者,而未能真正以讨论者的身份加入进来,以致未能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激起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唐:的确。作为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教师,一定有着属于自己的解读。本课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缺位,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谢:由此我想到,《红楼梦》的选读有太多的文章可以做,我常常思考如何让每一堂课能够在一个学期的选修课中可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的鉴赏解读更有整体性。更能体现出原著的大气和深邃。在《尤三姐之死》这堂课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例如,《红楼梦》中眉眼体态略有些像林黛玉的,书中有晴雯、龄官,还有就是这尤三姐。她们的表达方式虽不相同。但是对真情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而且在性格上都可以属于不妥协派,有着属于各自的烈性。晴雯、龄官且不论。林黛玉是以至清的姿态来对抗着至浊的社会,“质本洁来还洁去”,可是终究还是一场悲剧;而尤三姐这个市井人物,在势利的社会中更无所依傍,她才会用所谓“淫奔无耻”的办法去对付无赖的世道,她只能戏弄它,调笑它,鄙视它。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她,是不是更为符合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说出的“女儿是水做的”这一女性期许?可是当这个似乎最为“淫奔无耻”的人打算过最为守分的生活时,即使是柳湘莲也不能相容了,何况他人!更令人伤心欲绝的是,从尤三姐死后柳湘莲的选择来看,柳湘莲原本是可以成为她的知音的。可命运却是如此!再联系林黛玉、晴雯、龄官的命运,不禁让人深深地体味出曹雪芹的绝望。
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这样成系列地将人物研读进行到底,或许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后,再读《红楼梦》,学生的体会更不一般吧。
唐:你的分析很精彩。选修课作为一门课程,必然有其整体上的规划与安排,因此孤立地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宁可将本课视为整体规划中的一个精彩片段或环节。但是作为一种经验和方法的借鉴,我们似乎还要更加关注常态选修课的基本面貌以及教师在常态下的角色定位。
谢:由此,这类鉴赏型选修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课堂现场的调控者、鉴赏方法的点拨者以及对话讨论的参与者。
上海建平中学20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