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训练演说,自主快乐地学语文

作者:赵红燕




  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有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集会中上台发言或演讲,他们的口才越来越好;二是每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每班只能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总有一些学生因名额所限遗憾地失去登台的机会。渐渐的有登台机会的学生与因微弱差距失去登台机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演讲对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作用是明显的。二是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类似演讲比赛的“说”的训练太少。
  读书中,笔者发现前辈教育家朱自清非常重视演说的训练。
  首先,他重视演说。他还把思维、说话、写作联系了起来。他说: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所以越来越需要条理。语脉和文脉不同,所以有些人长于说话而不长于作文,有些人恰相反;但也有相关联的情形。说话可以训练语脉;这样获得的语脉,特别是从演说练习里获得的,有时也可以帮助文脉的进展。所以要改进作文,可以从练习演说下手。
  其次,他重视训练。朱自清心目中的好教师,就是能指导学生“充分的练习”的教师。多讲闲话少讲课文的教师,固然不称职;就是孜孜兀兀的预备课文,详详细细的演绎课文的,也还不算好教师。中学生需要充分的练习。练习的主旨无非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困难,寻求解决;到了解决不了时,自然便知道需要教师。这时候教师的帮忙,效用定会比一味演绎大得多。在他看来,没有训练,怎么好的方法也是白说。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了语文训练问题。这里所说的“练习”,并不仅仅是做练习题,而是指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训练。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于是,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在每一节课堂上开展行之有效的演说训练。经过三年的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些做法,将之总结如下。
  把讲台当成演讲台,每天利用课前小预备后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主讲,其他同学对他评价。具体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新闻点评、成语故事、笑话幽默等。笔者将此活动命名为“三分钟快乐展风采”,实践中发现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每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盼望上的课。
  我对初一、初二年级口语训练的具体安排:初一上学期,学生刚入校,第一轮展风采活动就以“个性化自我介绍”为主题,每天一位同学在课前三分钟预备时间发表演讲,通过语言介绍让同学们一下子记住你,第一轮结束后评选最佳表达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等,通过评奖让学生重温表达中的精彩之处,暗示同学们学习这些口语表达方法。
  由于是第一轮展风采。有的同学可能感觉有些困难,不知如何准备,所以老师有意让学生自愿申报展风采的顺序,这样就照顾到了各类同学,善于演讲的同学自然会先讲,从而给其他同学提供了范例。有的同学讲与名字有关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名字的含义及相关的名人的趣事;还有同学讲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性格,讲自己的家庭,讲自己的经历……总之,同学们越讲越投入,越讲越兴奋,越讲越融洽了。很快同学们开始盼望听每节语文课前的“个性化自我介绍”,从这个活动中还演绎出了一些班级经典花絮,广为流传,于是同学们准备得也越来越充分,“三分钟展风采”活动开始吸引住学生。语文课也就成为学生乐于上的一门课。
  第二轮,让学生讲成语故事。为了使学生对“展风采”活动始终保持新鲜感。这一轮推出录音制度,教师提供录音机,学生自带录音带,随堂将每位学生展风采活动的全过程录音,由学生自己保存在个人成长档案袋里。同时增加点评制度,每个人讲完故事后由同学代表点评,指出优点及需要改进之处,老师补充。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个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多积累成语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记住成语及其含义。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要让讲成语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一定要注意以下细节:在选择成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既不要选妇孺皆知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也不要选择晦涩难懂、非常生僻的,最好选大家似懂非懂的,听了你讲的故事后能够完全理解,故事本身也有一定的趣味性的,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在讲成语时,不能看书,要声情并茂地讲。另外,要有激励机制:这一轮属于“实战演习”,为第三轮的评分做好了准备,而且录音资料还可以留在个人成长档案袋;本轮结束后要评选出最佳故事奖、最佳演讲奖、最佳效果奖。
  第三轮,让学生在讲成语的基础上。增加了成语接龙环节。即先用最简洁的语言讲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以此成语为开头,流畅地背出8个以上的成语,(课前由讲成语的同学将成语接龙的成语都板书在黑板的一角),接着同学们针对成语接龙中不理解的成语向演讲者自由提问,演讲者像答记者问一样给予解答,要求对答如流。难度增加了,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更高。这一轮除保留录音制度、评奖制度之外。又增加了打分制度,由自我评分、学生集体评分、老师评分三部分组成,当堂打出,作为本学期的口语成绩,记入期评成绩。对自己成绩不满意的可申请重讲,安排在此轮演讲最后一个同学讲完之后。
  第四轮,学生已进入初二年级,也有了一定的成语的积累,开始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开展“我献名言给大家”的活动,每天一位同学讲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并谈谈喜欢它的什么,即谈出感悟点。
  第五轮,学生进入初二年级下半学期,许多同学有了令自己得意的作文,就开展“我献美文给大家”活动。美文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课外选来的,但一定要精彩,要让同学们听出美感。第二天,还可以由前一天读美文的同学读一篇赏析前一天美文的习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首先,学生对于录音很感兴趣。还有同学自愿拿来了家中的麦克风,以使录音效果更好。下课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反复听自己的录音。其次。学生对于细致的环环相扣的规则很喜欢。每天先讲,再评,最后打分,全程录音,这些环节听起来很烦琐,其实操作熟练了之后也很快。第三,学生的主持人意识越来越强,表现欲越来越强,有的同学为了促使同学们认真听自己讲,对形式创新,主动采取了有奖抢答、小组对抗等形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第四,各类学生都能有出色的表现。这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有几位令人捏一把汗的同学。也都有出色的表现。由此也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古训。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这个活动要占用多少时间?时间长短不同,一般在3-6分钟。偶尔也有由于学生准备的内容太多,占用时间过长的情况。但是只要演讲者讲得精彩,其他同学听得专注,这就表明语文学习已经悄悄开始了,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2—15岁的孩子的有意注意最多只能坚持20分钟,有了这个活动,学生的说、听的能力提高的同时,一节课好像缩短了,学生经常感觉“这么快就下课了”。而且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从词到句,最后到文章,三年的日积月累。你还怕学生写作没词吗?
  每节课都把讲台让出来,让它成为演讲台,说来简单的一件事,坚持下来却不容易。首先,老师要执著,不要因为课时紧、怕烦琐等原因半途而废。其次,老师要会调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隔三差五地鼓动一次,在某位同学演讲精彩时因势利导,激励全体。第三,老师要善于创新,经常变换一些新花样,如:加新环节、变更奖项、改变主题等使活动常搞常新。第四,老师要会指导,根据每人的不同性格、不同选材给予恰当的指导。
  每节课都把讲台让出来,让它成为演讲台,说来平凡的一件事,坚持做下去,结果却不一般。它提高的不仅仅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勤奋的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精神等。
  给学生一片蓝天,他就能翱翔;给学生一片大海。他就能畅游;给学生一个演讲台,他就能还你一份精彩。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做主角,学习语文、训练演说成为了一种自主快乐的活动,学生说:“我做主角,我快乐!”
  ①《朱自请论语文教育思想》,河南教育社,1985.6
  ②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8
  ③唐彪《读书作文谱》,岳麓书社,198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4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