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石之铿然有声者”不是定语后置

作者:黄德焘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认为是定语后置,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文”却译作“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看作主谓短语。我以为看作主谓短语正确,认为是定语后置不当。
  若是定语后置,它就是“铿然有声之石”,当指全体(所有)山石中的一部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就译为“石头当中会铿铿地发出响声的”。这就意味着还有不会铿铿地发出响声的山石在。而客观实际是,所有山石被敲打时都会铿铿地发出响声。这是一种普遍的物理现象。所以,定语后置之说在这里于实际不合。“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作者针对上文所写李渤当年“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即敲打山石时,山石发出响声,产生一种物理现象而摆出的客观实际,当然也是指一种现象而非指一种物——什么样的山石。这样,接下去反问“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所议对象才保持一致,反问才针锋相对,才有力。既然到处都有这种物理现象,李渤之说当然值得怀疑。这样理解,顺理成章,文意贯通;才与下文“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亦即敲打山石,山石发出响声,产生一种物理现象相照应;才与下文作者认为是山以钟名的真正原因“山下皆石穴罅”“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鞳之声”“如乐作焉”,亦即外力作用于山石,山石发出响声,产生一种物理现象相照应。若将山石能产生某种物理现象而理解为能产生某种物理现象的山石,就偷换了对象,结果是与上下文意不一致,使前后文意不贯通。所以,定语后置说在这里于文意不合。
  若是定语后置,这里的“者”应是代词。蔡镇楚《实用文言语法表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认为它是“定语以‘者’字结构形式后置”。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的“者”却不是代词而是语气助词。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认为,文言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文言常用句式》也认为,文言判断句“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正是“……者,……也”式的判断句,“者”正用在主语后面表示提顿,所以,是语气助词而非代词。因此,“铿然有声者”不可能作后置定语。所以,定语后置说在这里于语法也不合。
  江苏兴化市昭阳中学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