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图表解读《咬文嚼字》

作者:董 鸥




  《咬文嚼字》一文,虽然朱光潜先生写得深入浅出,但探讨的毕竟是文艺理论问题,观点与观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不那么容易掌握。怎么办呢?笔者尝试了图表法,效果还不错。
  全文的基本观点,自然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其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便是作者所谓的“咬文嚼字”;不过文章中还有不少的例子和观点,它们究竟是像《教师教学用书》所分析的只是证明作者提倡的“咬文嚼字”的必要性,还是同时告诉读者“咬文嚼字”的途径和方法呢?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本不需要对立起来,不过采用后者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向和方法,于是对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这样的图解:
  
  基于这样的处理,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都可以理解为对“根据思想情感,斟酌文字使用”一句的具体阐释,不过区别在于“斟酌文字使用”分别表现为选择句式、详略和字眼,于是笔者把“咬文嚼字”的第一条途径(方法)再分解为:
  根据意味,选择句式
  根据意味,选择详略
  根据意味,选择字眼
  前两段文字中,朱光潜先生对郭沫若的两次句式修改褒贬不一,关键在于两人对句式及其优劣的看法不尽相同,为此笔者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完成这样一个表格:
  
  完成这一表格,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关键,不漏细节;而且,学生只要准确地完成了它,就会懂得句式本身并无优劣,写作中选择句式也好,阅读中评价句式也罢,都应该根据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需要。
  作者在第五段中对“推敲”进行了再推敲,层次丰富,内容复杂。如何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而又不漏细节呢?笔者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文字专谈“推”,哪些文字专谈“敲”,哪些文字比较“推”与“敲”,哪些文字表明作者对“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的取舍态度;接着,让学生通过完成下表比较作者对“推”与“敲”的分析。
  
  完成了这一表格,自然有助于理解作者对“推敲”中“推”与“敲”取舍的文字,进而理解该段首尾的议论文字:“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为变的”。
  文章第六段分成两个层次,前面主要是在理论上对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后面则是对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两者关系密切,理论部分是基础,而且学生对其中的文字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都比较陌生。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思:
  
  通过与文字直指的意义的全方位比较,无疑能使学生加深对联想的意义的认识,明白在文学的文字中为什么适用文字联想的意义,在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作者接下来所说的“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点铁成金”,就知道应该从后者“含混(1≈1)中显得丰富(1+1)”中去寻找答案。
  笔者以为,图解法简明直观,可以化丰富为简明,变抽象为直观,教学《咬文嚼字》这样的理论性文章,不妨一用。
  浙江舟山市普陀中学 3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