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为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教学导航
作者:罗树根 谭兴茂
一、生活的语文
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是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选材的理念,即“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本套试卷,无论从选材还是拟题,紧扣社会生活,时刻将语文放在“生活”之中。
1.材料源于生活。享誉国内的“中国女孩”文花枝,当时正进行的长沙首届邻里节,刚刚结束的第37届世乒赛,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人血性”大讨论等,这些鲜活的材料,无不来自生活。材料来自生活,试卷灵气活现,学生觉得新鲜,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
2.学生参与生活。如果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取材,而题目又是书斋式题目,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卷在拟题时有意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如第5题,以一个身患绝症的阳光男孩在网上发表绝笔信而引发众多网友跟帖留言的事实为材料,具有可读性、感染力,又用一位网友的“跟帖”示范扫除审题障碍,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跟帖”。无论材料还是题目,都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是题目,引导学生走进材料,走进生活,直接将自己融入生活。又如第6题,设一道综合实践题,其特点是:将语文综合实践与口语交际结合,将学生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把学生引到活生生的社会。此时,答题人变成了社区的居民,变成了社会的一分子。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不是“生活的语文”吗?
二、生命的语文
关注生命发展,加强道德修养是近年长沙市命题者着重思考并努力践行的一个方向。这套试卷主要从爱心、责任心、奋斗意识三个角度切入,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1.爱心是良好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
本套试卷首先在现代文阅读中选择了一篇(母亲的贺卡)。该文以贺卡为线索,叙述了从母亲到邮局工作人员传递一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的故事。这不仅仅是贺卡的传递,更是爱的传递。材料主题鲜明,有强烈的感染力,拟题也着重于主题的理解与挖掘。如第25题,利用材料中“没贴邮票”的贺卡却送到了对方手中这一不合常情的事实,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主题的挖掘。特别是由这一材料而生发出一个材料作文题“爱的传递”,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对于初中生而言,材料作文有时显得比较困难,主要是学生对短文材料的主题把握不准,导致出现偏题走题现象。为了扫除学生审题障碍,试卷利用这一通俗浅显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材料,直接提炼出“爱的传递”这一主题来命题,学生没有审题困难。同时,将这篇材料放在阅读理解最后呈现,答完阅读题马上进入写作,在思维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不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再次,为了提示学生思考和写作的角度,在题干中设有“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等语句,这样学生能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无论采用何种文体,其主题不变,教育意义等值。
除了阅读和作文,试卷还在第一部分对“爱心”主题有所体现,如第5题和第6题。如果说,“贺卡”反映的是母亲对儿子的骨肉之爱,那么“跟帖”反映的就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该题要求写话跟帖,形式上具有现代气息,内容上至少可以有两个这样的角度:对主人公的敬佩与感动,对自己的审视与反思,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第6题,以长沙市首届邻里节为背景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和睦相处的邻里之爱,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包括口语交际)能力。
2.责任心是良好公民素养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
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为了强化责任意识,本套试卷设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放心吧,有我们在。
日常生活中,假如有人对你说“放心吧,有我们在”,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命题者首先试图表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不是吗?老师布置任务后听到学生说这句话,他一定会放心,因为有这样一群负责任的学生;病人手术前听到医生说这句话,他一定会安然配合,因为有这样一群负责任的医生;党和祖国人民听到战士们这句话,也一定会安居乐业,因为有这样一支负责任的保家卫国的队伍。当然,“放心吧,有我们在”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互帮互助的关爱之心和一种同心协作的团队精神。
3.奋斗意识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
当今时代,奋斗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勤奋、吃苦、拼搏、愚公精神变得越来越遥远;追求物质享受,索取丰厚报酬,梦想一夜成名成了某些人生活的主要目标。这种风气蔓延到学校,对于年轻学生特别是未成年的初中学生们,其负面影响是显见的。
本套试卷,借用庞文娟的文章,很鲜明很响亮地提出了“不懈奋斗,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的观点,旨在倡导一种奋斗精神。这种奋斗,既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没有否定个人奋斗,但也没有停留在个人奋斗的狭窄范围,而是将“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作为奋斗的最高目标。
材料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拟题也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第19题,注重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从形式上看考查仿句(特别是句子结构)能力;从内容上看,展开联想,添加恰当的论据,要求语势连贯,论据紧扣观点。
三、生态的语文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我们在思考,在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环境中,语文该如何生存和发展?纸笔检测该如何有效地达到评价目的?从本套试卷,我们得到的启示很多。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保证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从试卷看,依据课标命题,最外在的表现是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默写题。这两部分材料全部来自课标推荐篇目。默写采用了直接默写、理解性和运用性默写等多种形式;文言文阅读着重考查学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等。
依据课标命题,还体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考查上。课标指出:对于综合性学习,要求“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教学中“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等。第6题和第17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
第6题选用长沙本地区的热点问题(首届邻里节)进行探究。试题首先提供一幅会徽作品,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说明图片内容并分析其创意;然后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就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第17题是一道说明文阅读拓展题。该题在综合性学习方面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发现并概括原材料的说明顺序和结构(试题已经提供,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二是提供学生熟悉的材料(课标推荐篇目郦道元的《三峡》,方便理解探究);三是根据占有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即“推断猿啼的时间”)。这道题实际上是利用科技作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科学探究、写法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2.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保证语文教学的协调发展。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语文教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既要处理好教学的统一要求,又要把握个人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
本套试卷特别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选材上看,立足具有人文精神的语言材料,更加注重关爱之心、责任意识、奋斗精神;从题目看,既注重考查学生书写、识记、积累、辨析、理解、综合、迁移等基本知识和能力,又注重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本套试卷语文味更浓。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10001
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