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可贵的探索
作者:韩雪屏
程翔在阅读教学内容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个特殊的视角立论,提出了“习惯、积累和了解”“体验、感悟和揣摩”“评价、鉴赏和探究”这样三个发展层级;提出了“原始理解”“后续理解”“创新理解”这样三个连续阶段;以及“荒谬理解”“阅读障碍”这两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观点充分地展示出学生主体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动态,说明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时时注意学生主体的心理发展;应该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去不断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作者敢于直面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迎难而上;对那些经常困惑着语文教师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例如,平时的阅读教学与高考应试的关系。作者既承认高考可以促进课堂阅读教学,也承认高考可以限制阅读教学,甚至导致“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畸形现象。作者在充分肯定了高考试题的功绩的同时,也充分地分析了高考试题的负面影响,并就高考试题中争议最大的“客观性试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具体的改进方法。但是,作者的探索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进一步分析了高考试题的特点,指出高考试题其实是一种“干扰式阅读”,是一种“快速阅读”。为了能够使考生在短时间内把握文本的意义,语文教师还必须研究高考试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因此,他索性把“考试法”视为一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训练方法。但是他又明确指出:“考试阅读教学法具有双面性,不可不做,也不可无节制地做,在非毕业班尽量不做。”
作者在(导言)中明确指出: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有的年轻教师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把过去一些好的做法也扔掉了,出现了一些不伦不类、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这是引发他梳理自己二十多年课堂教学经验和体会、写就此书的一种初衷。对于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不正确态度和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作者认为:“教师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是是非非’,决不迁就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训练,作者也明确地指出:“近年来,有些人对‘讲’大加挞伐,对‘训练’更是彻底否定。其实不公平。”因为:“讲是教师将难懂的书面语转化为好懂的口语的过程,训练是学生将课本上的客观知识内化的过程。”这些言论的字里行间,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当前阅读教学领域中一些混乱思想和行为的负责和较真态度。
还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的探索并不脱离课堂阅读教学实践,相反,他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对每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和概括,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或他人的大量有说服力的、甚或是感人至深的课堂实例基础之上,融化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之中。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