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祥林嫂的身价及伤疤
作者:王兴泉
“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是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我把球又踢给了学生。
“值八十千。她婆婆用她换了八十千给第二个儿子娶媳妇了。”书上写着答案,学生很容易找到了。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值得研究,于是改变教学计划,抛出了下面的问题:“八十千是多少钱?请大家从书中找到相关数据说明问题。”
“八十千就是八十个一千文,一千文为一贯、一吊或一串,课下有注释。”
“要是我们能知道一元等于多少文钱就好了。”
“一元等于一千文。祥林嫂捐门槛的时候,书上说‘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后来又说用个二元鹰洋捐了门槛,而注释中说鹰洋是墨西哥银元,跟我国自铸银元同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一元应该是一千文。”
同学们七嘴八舌。最后得出结论:祥林嫂身价八十千,也就是八十块银元。
“好,同学们已经会研究学问了。那么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研究到这儿?”我期待学生能有新的发现。
“老师,书上还有两处写到钱:一处说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一处说‘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碗,价廉物美……’”又有人有新发现。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只有发现这两处看似闲笔的文字,才能使今天的学生对祥林嫂到底值多少钱有一个参照,有一个真切而明确的概念。于是我问:“这对了解祥林嫂到底值多少钱有什么帮助吗?”
“有,这说明祥林嫂的身价只相当于八十碗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
“从鱼翅的价格看,似乎祥林嫂不值钱,可是从祥林嫂的工钱看,八十千相当于祥林嫂十三年零四个月的工资。封建礼教思想严重的旧中国一个再婚的妇女值这个钱不算少了。”
“不对,这只能说明祥林嫂的工钱低,说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剥削,还是说明祥林嫂不值钱。”两个学生的回答又牵扯出了新的问题。
那么样林嫂的这个身价到底是高还是低呢?鲁迅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再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是鲁迅这几处文字与将祥林嫂惨死置于鲁镇富人祝福的氛围中的安排有着同样的艺术匠心——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祥林嫂草芥一般卑微的社会地位,也让我们看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以及封建迷信对劳动妇女的残害。
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话题,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课后了解上世纪初鲁迅的月收入,了解一般职员的工资。网上有现成的资料:据鲁迅日记记录,鲁迅在上世纪初刚到教育部任职时的平均月工资是两三百元。当时一个中学教师的月收入大约是四十五块大洋。鲁迅写《祝福》这篇小说时的收入远远超过三百元。这些资料又将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吧,这些问题一定很值得研究的吧,这些研究一定会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吧,这样的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吧。
学习《祝福》,大家还对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发生了兴趣。我忽然想到:鲁迅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其实都有伤疤。这是为什么?
于是,我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鲁迅作品中人物的伤疤”。
结果,学生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让我感叹再三:
1.他们同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每个人的伤疤又都有屈辱的故事,而且这些疤痕又都是人们嘲笑的对象,这绝不是偶然的。头皮上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使阿Q屡受闲人撩拨进而至于殴打;皱纹间夹杂的伤痕是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偷东西挨打后留下的屈辱印记;一头撞在香案上留在额角的伤疤时刻提醒读者祥林嫂试图自主命运的抗争以及自觉遵从封建礼教的愚昧。
2.从技巧层面说,这些伤疤都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周围人与伤疤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从象征层面看,这伤疤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人格缺陷的外化,是民族苦难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疤,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陈钟口先生说过:“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往往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问题。”像“祥林嫂值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差不多就是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吧。抓住这些“最含有语文味的问题’相机而教,遇物则诲,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文本研究中,大概比弄几个吓人的装腔作势的足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大题目更切实可行一些吧。
小细节有大智慧
刘建华
抓住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随机应变,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变到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敢于批判、标新立异,是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提出“祥林嫂的身价”问题,王老师马上改变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数据,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师生真切体会到了祥林嫂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学生提出祥林嫂的伤疤,老师又适时引出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的伤疤问题,直至揭示出伤疤的象征意义。在这堂课上,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也许学生的回答有漏洞,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探索,成为思、做、评的主体,他们学会了怎样读鲁迅的作品。
读完这一课例,我不由得感叹:在教学中我们曾经忽略了多少有价值的小细节啊!
武汉市十五中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