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
作者:吴格明
一、我们应当倡导什么样的语文课?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被肯定和赞扬的课例,一味的讨论所谓的文化内涵,而基本上不读课文。我以为,不读课文,不认真地读课文,不充分地读课文,无论什么样的语文课都不可能是好的语文课。上《本命年的回想》,在教室贴上财神和金童玉女,没完没了地讨论过年的风俗。倡导者的解释是,“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诚然,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但学习文化就是学习语文吗?过年的风俗就是语文吗?像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能提高多少?如果说过年的风俗就等于语文,那么农村里没上过学的老头老太太一定是语文水平很高了。如果这样就能学好语文。我们压根就不需要课文,不需要教材,只要几个类似的题目来讨论就行了。上《荒岛余生》,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鲁滨逊孤独凄凉的词句,再让学生找出表现鲁滨逊顽强乐观的词句,然后就让学生说些“鲁滨逊你真是条汉子”之类的话。这里似乎注意了课文的语言,其实真正关心的只是与个别词句相关的所谓文化内涵。学生缺少对于课文形式和内容的整体解读。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背离了倡导自主学习的课程理念。你让学生找表现鲁滨逊顽强乐观的词句,可学生说鲁滨逊顽强乐观了吗?这就像问一个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吃西瓜的人“你为什么喜欢吃西瓜”一样荒唐。这是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二、我们还要不要教学模式?
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要的是创新,因而不能要教学模式。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因而任何实践过程都必须合乎规律。语文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当然,对于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因而教学模式也有好坏之别。不能因为有一些不好的教学模式就否定任何模式的合理性。如果说,课程改革要的是创新,那么其中就包括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和模式化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反对模式化教学,但却不能反对教学模式。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正是语文课程深入开展的必然追求。当然,语文教学模式像任何事物一样,不能绝对化,不能定于一尊,而应当百花齐放。只要是合乎教学规律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
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比如,从宏观上说,我曾经提出“形式——内容——形式”和“整体——局部——整体”的基本框架或日基本模式。而从微观上,我以为下面三个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学生自读课文。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就是学生能够完整的自读课文。这个教学环节是任何合理的语文课任何成功的语文课所不可或缺的。课程改革之前就存在着不读课文的语文课。其实这正是语文课程改革应当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不应当在别的什么理由下客观上扩大这种错误。离开了学生对文本的完整的亲自感知,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是学生质疑。许多教师很注意向学生提问,这是对的。然而,比教师问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问老师或者问同学,也就是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说倡导自主学习的首要措施是让学生自读课文,那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位措施就是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从另一个角度说,让学生提问是倡导合作学习的首要措施。第三则是讨论和对话。讨论的基本内容应当是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不讨论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只讨论文化内涵的语文课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是低效的。讨论的环节和学生提问的环节可以有所交叉。也就是说,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当时就解决了,有些则正好成为讨论和对话的话题。
江苏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