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朗读六题

作者:罗玉英




  注重课文朗读,作为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是极有道理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发掘了知识瑰宝,受到了审美教育,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与成文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但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环节,有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1.若无成品课件,教师是否一定要范读——这要根据文章风格及教师音质特点来确定
  
  有些文章,其中的情感学生不易体会和表达,传神的范读能帮助学生领悟。不过,文章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和不同风格,或热烈或深情,或直白或含蓄,或阳刚或阴柔,或诙谐或凝重……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音质特点、个性特长来决定是否范读。《最后一次的讲演》由音质柔细的女教师朗读就与文章风格很不协调,很难激起学生恰如其分的情感想象。初中学生的音质能够适合这篇文章的恐怕不多,但是文章中的那种愤怒、激动、旗帜鲜明,学生是有情感体验的,是能够和文章产生共鸣的,因此,如果找不到中意的朗读课件,那就放手让学生尽情地自由读,他们会越来越进入状态的。有些文章,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心无旁骛地读读想想,才能沉浸其中,读出味道来,那么,作教学设计时,就不必范读,甚至不必让学生朗读,而更适宜于让学生默读。
  
  2.若处教学终点,学生是否一定要齐读——这得顺应学生学习状态和情感状态来确定
  
  学生齐读最有气氛。但如果教师安排学生齐读是为了让听课者感到有“气氛”,并不符合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也未必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那就应当放弃。如笔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结束时,学生理解了母亲宽厚博大、坚忍辛酸的爱,体会到了文章中“我”的低回深沉的自责内疚的感情,个个表情凝重。此时距离下课尚余3分钟,读完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大体上时间是够的。我相信学生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常规性的学习总结。也不是似乎很有气氛的集体朗读,而是对文章中母亲的、“我”的感情的沉浸与回味,因此我顺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状态,让学生轻声有感情地自读。读完正好自然地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3.文章是否一定要分工读——这要根据文章本身的情感强度和情感变化情况来确定
  
  如果是那种非常热烈、非常缠绵、非常沉痛等情感强烈的文章,或是情感起伏变化比较大的文章,不宜为了公平分配读书机会而把文章分割得太细,因为学生从被点名朗读时的情绪波动到能够读得比较自如到真正进入忘我状态,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我多次注意到学生刚进入角色却被要求停下由别人接着读的时候,都有一种失落、失望甚至气恼的情绪,所以除非课文实在是长,包给一个学生读可能会累,或者他实在读得太差,否则不要换人。
  
  4.分工读是否就只有按文章自然顺序这一途——其实还可按文章内部机理来分工
  
  按文章内部机理来分工朗读可收一举多得之效。
  如教《羚羊木雕》时,我说:“我想安排两个人读。你们猜猜可以有几种分工方法?”结果学生猜出了好多种。一是,一人读顺叙,一人读插叙;二是,一人读说话,无论是我还是爸妈奶奶等共5人,一人读其余;三是,一人读我说话、行动、心理等一切,另一人读其他……在讨论如何分工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决定朗读分工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了。而且还得到了梳理本文记叙方法、计算本文角色个数、辨认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等收获。又如教学《开花的课桌》时,我说:“第1节和末节各请一人读。2—4节有的地方是‘我’的所见,有的地方是‘我’的所想。我读所想,你们读所见。这之间的分界处由你们准确把握,我先给你们1分钟时间思考、作标记。第5节师生一齐读。”为此。学生读前必须动脑筋作准确“切分”。读后再要求学生在第1节中、找过渡句子,在末节找主旨句子。没用多长时间,文章的思路脉络就找出来了。其他如夹叙夹议等表达方式有变化的句段,也可以如此这般处理。
  我不太赞成在朗读过程中布置给学生太多的任务。特别是那种情感细腻深邃的文章,应当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任务宜在默读时布置或不布置,以便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5.朗读形式要不要常变常新——这要根据教学意图或教学需要.确定适当的朗读形式
  同是朗读环节,教师设计时的用意未必相同。有的是在课时的开头,把它作为引子,使学生情绪和注意力迅速产生正迁移,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是作为手段,用以疏通课文,检查学生能否读准读顺;有的是作为主体,以读帮助思考、促进理解,以读来体验感情、产生共鸣;有的是作为穿插,使学生人情入境并加深、强化记忆,如诗词教学、文言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意图或教学需要,可以确定适当的朗读形式,如范读、齐读、伴读、轮读、接读、领导读、交互读、分组读、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抽签读、分角色读、高低音读或多种形式配合使用等等。像第1种情况,可以先齐读一小部分,再进入正式教学环节:第2种情况则可以按文字多少长短,让学生接读或交互读、抽签读;第3种情况可以自由读、表情读;第4种情况可以齐读、指名读等。
  同一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6.朗读前中后教学环节该不该安排得那么紧——应留给学生酝酿情感、回味回神的时间
  
  不管是老师读还是学生读,朗读前应当给学生一点酝酿感情进入状态的时间,要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即使像乔臻、焦晃这样的公认善于朗读的名人,在正式朗读前也有10秒左右的“预热”准备;如果是学生读,则有时教师还需要作示范或指导,使朗读环节能熔“导”“练”于一炉,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启发学生重内心体验,重语言环境的内蕴,从而尽可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果是学生自由朗读,则教师应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都读完,而不是走程序草草收场。读完后,应当稍作停顿,给学生一点回味、回神的时间,甚至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不宜像赶任务似的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有人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这话也许过头,但从中可以看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课的重要程度。事实上,我从听课中也总能感受到老师们在重视朗读教学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了,只是在具体细节设计上还存在一些考虑不周全不深细之处,有待改进。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