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朗读的诗意手法
作者:李国强
“同学们,朗读的方式其实是多样的,朗读的关键是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写的一首诗。诗的第一部分,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这一节,我们可以采用轻声述说的方式来读。”我打开课文,轻声朗读起来:“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就仿佛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在述说着自己对山外世界的梦想和追求。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我的声音在轻轻回荡。
读完第一部分,我停了下来,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请你们也试着用这种‘轻声述说’的方式来朗读第一节。”教室里传出了他们压低了嗓音、略显稚嫩但充满感情的读书声。
“可是,对海的追求是不顺利的,当少年战胜困难,终于登上山顶的时候,他看到的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他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但少年并没有放弃对海的追求,他依然在问:妈妈,那个海呢?所以,诗的第一节,我们还可以用自我安慰的语气来读,就像少年在失望后安慰自己,重新鼓起追求的信心。请大家听听老师怎样读的。”我压低了声音,用轻柔的语调朗读起来,仿佛失望的少年在鼓励自己继续探寻山那边的世界。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读给同桌听。”学生们各自低声朗读起来,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从他们如痴如醉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同学们,你们看看,诗的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朗读呢?”在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确定了两种朗读的方式:内心独白的方式、青春宣言的方式。于是,学生们投入地朗读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要么读成内心独白式的,声音很小、很轻,要么大声地朗读,仿佛在发表自己的青春宣言。不一会儿,他们一个个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站起来,或低沉,或高昂,用朗读传达着自己对诗的感悟。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那么,我们一起为这首诗设计一个演读方案吧,让我们用深情的演读来传达诗人的情感。”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学们激情高涨,很快,一份有领读、有齐诵、由男女生交替表演的朗读方案设计成型了。接着,同学们推选出了领读的同学。演读开始了,每个人都那么投入,优美的诗的乐章在教室里回荡。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谢思同学说:“一直以来,我以为读书就是要放开喉咙读,声音越响亮,就表明读得越有感情。但今天。李老师却告诉我们。课文还可以这样读——轻声述说、自我安慰、内心独白、青春宣言……原来,朗读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读,我会读得更出色。”罗小虎同学说:“今天,我竟然满怀激情地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要是以前,我早就不开口了,一遍遍读课文,多单调乏味啊!可今天……李老师的魔法在哪里?告诉你吧,李老师的魔法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多新鲜啊,以前我只会大声地读啊读,今天呢,我却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读。以后李老师还会教给我们哪些朗读的方法呢?跟我一起期待吧!”
我们都懂得课堂上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采、音韵节奏等。不经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然而,只是一味单纯地一遍又一遍地读。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朗读,既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又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的方式多样。指导朗读的手法也多样,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诗歌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要潜心研究朗读教学的艺术,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朗读手法精心设计教学,来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如果学生能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渐入佳境,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