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材补白译注二则

作者:周德富 孟庆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些课文后面插有补白,其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两篇课文后面补的是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和李贽的《四书评》中的几个片段。大家知道,王夫之和李贽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给《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作评点时,自然要借此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因此其中不少论述就显得生涩难懂。而教材对这些补白未作一个字的注解,教参也未提供任何相关资料,使老师们备课感到困难。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对这几段文字作详细译注,希望能给老师们备课提供一些帮助。
  
  一、《齐桓晋文之事》补白
  
  1.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原文]“王坐于堂上”一段事,吃紧(sup)①(/sup)在衅钟一节。欲全牛则废衅钟,欲不废衅钟则不能全牛,此中两难区处(sup)②(/sup),正与后“王之所大欲”一段作则样(sup)③(/sup)。欲求大欲,则不得不兴兵构怨,欲不兴兵构怨.则大欲似不可得。齐王于此处求其术而不得。故且遏抑其老老幼幼之本心,而忍于置无罪之士民于死地。乃不知不废衅钟而牛固可全,术在以未见之羊易之:则不废求大欲之事,而士民固可不危,其本在施仁制产也。
  曰“是以君子远庖厨”者,见王所为曲折以全其不忍之术,皆古人术中之已有:由此则知今人之仁心,与古人之仁术,无不合辙(sup)④(/sup),则亦无疑于“保民而王”之难矣。
  [注解]吃紧:重要,紧要。②区处:处理,筹划安排。③则样:即“则例”,指法则、规则和示例、成例、实例、范例。④合辙:本指若干辆车的车轮在地上轧出来的痕迹相合。比喻思想言行相一致。
  [译文]“王坐于堂上”这一段故事,最重要的是“衅钟”这个片段。想要保全牛的性命就要废止衅钟,想要不废止衅钟就不能保全牛,这二者是一对矛盾,很难处理。叙述这种左不得右不得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景况正是为了给后面的“王之所大欲”一段作类比,作示范。想要求得“大欲”——开疆辟土,称霸诸侯,就不得不发动战争,就不得不与诸侯结仇;想不发动战争,不与诸侯结仇,“大欲”似乎又不可能实现。齐王在这个问题上想寻找一个两全的办法却没有找到,因此只好暂且压抑自己原本具有的尊敬老人、保护孩子的善心,而狠心地把无罪的士人和百姓置于死地。殊不知,不废弃衅钟而牛也本来可以保全,办法就是用没有看见的羊去换眼前的牛;同理,不废止谋求“大欲”的举措,而士人百姓本来也可以不危险,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就在于施行仁政并帮助百姓发展生产。
  (孟子)之所以要讲“是以君子远庖厨”这么一番话,是因为孟子发现齐王的所作所为(即在两难时所用的途径和方法)委婉周到,齐王的目的显然是想用这种“曲折”间接的方法来保全自己的“不忍”之心,这都是古代仁术中已有的。古人的办法是“远庖厨”,不亲眼看到杀生,齐王的办法是以未见的羊来换眼前的牛。孟子想借此让齐王从中明白,今人[实际就是指齐王]的仁心与古人的仁术没有不一致的。既然这样,那么齐王就不用担心“保民而王”很难了。(王夫之是说,孟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要打消齐宣王的顾虑,以增强他行仁政的信心。]
  2.明·李贽《四书评》
  [原文]孟子经济(sup)①(/sup),只是教养(sup)②(/sup)二大端。在当时可以行之者。独有齐、魏二大国。然魏王根气(sup)③(/sup)大是骄浮,故老孟每每拦截(sup)④(/sup)之。独于齐王反复接引(sup)⑤(/sup),亦只为齐王老实耳。看他此处问答。何等老实。圣主,圣主!
  [注解]①经济:经世济民。②教养:教,教化,就是礼义道德的教育;养,就是使民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③根气:禀赋、气质、心性。④拦截:阻拦,打断谈话。⑤接引:引导,开导,启发。
  [译文]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主张,概括起来,只是“教”“养”两大方面。在当时有能力有条件可以推行他的主张的只有齐、魏这两个大国。但是魏王的性情很是骄傲轻浮,因此孟子总是在魏王夸夸其谈时打断他的谈话[孟子之所以打断魏王的谈话,原因可能是魏王所讲的内容与孟子的仁政相悖,孟子对在魏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抱希望],唯独对齐宣王很有耐心,多次开导他,启发他,这也只是因为齐宣王为人忠厚老实可以信赖的缘故罢了。看他在此处[指《齐桓晋文之事》]的问话和回答,显得是何等忠厚老实,圣明的君主啊。圣明的君主!
  
  二、《孟子见梁襄王》补白
  
  1.李贽《四书评》
  [原文]杀人而曰“嗜”,最能打动人心。
  “出,语人”,最有意味。正为“今天下之①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故为“今天下之人牧”告耳。“人牧”字亦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②说至此,暴君亦当仁矣。
  [注解]人牧:人君。封建统治阶级蔑视劳动人民,称统治人民为“牧”,“人牧”即“人君”。
  [译文]把某些国君对杀人的喜爱称作“嗜”而不称作“好”,这最能对人产生心灵的震动,令人警醒(李贽是说“嗜”这个词很好地强调了喜好程度之深.突出了好战心理的可怕)。
  “出,语人”这三个字最有意味,最令人思索。正是因为“现在天下的人君,没有不嗜好杀人的”,所以孟子才特地给“现在天下的人君”提出忠告[李贽认为,孟子之所以在见了梁襄王之后,一出来就特地把他们的谈话内容告诉别人,是有其深远考虑的。他有感于这个问题很普遍,很严重,不仅要把那番话说给梁襄王听,而且要说给天下所有人君听]。“人牧”这两个字也用得很妙。妙就妙在,“牧”是养的意思,“人牧”二字就表明君民之间应是“养”与“被养”的关系。作为国君理应好好地养育百姓,怎么能反而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国君有权发动战争就去发动战争,把他们置于死地呢?游说劝说至此,接受宣传的即使是推行暴政的君主恐怕也会改行仁政了。
  2.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原文]嗜杀人,自在人欲之外。盖谓之日“人欲”,则犹为人之所欲也,如口嗜刍豢(sup)①(/sup),自异于鸟兽之嗜荐草(sup)②(/sup)。“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犹人欲也:若兴兵构怨之君,非所恶而亦欲杀之,直是虎狼之欲、蛇蝎之欲。此唯乱世多有之,好战乐杀以快(sup)③(/sup)其凶性,乃天地不祥之气,不可以人理论(sup)④(/sup)。此种人便声色货利(sup)⑤(/sup)上不深,也是兽心用事。
  [注解]①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②荐:jiàn动物喜欢吃的草。③快:满足。④理论:论述,说理;评理,论辩是非。⑤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财货、名利。
  [译文]嗜好杀人自然在人的正常欲望之外。只要是被称为“人欲”的,就仍然属于人的正常欲望,比如喜欢吃家畜的肉,这虽然杀了生,自然与鸟兽喜欢吃草的欲望不同,但仍属于“人欲”,因为美食之需原本是人的正常欲望之一。“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讨厌一个人就希望他死去”,这仍然属于人的正常欲望:至于像非得要发动战争、非得与邻国结下深仇大恨的国君,并非自己厌恶的人[这里指在战争中无辜送死的百姓和士兵]也想杀死他们,这就不属于“人欲”,而只是虎狼的欲望、蛇蝎的欲望了。这样的君主只有在乱世时才多见。喜好战争乐于杀人,借此满足自己凶残的本性,这就是天地不祥的征兆[王夫之的意思是,哪个朝代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人君,天下必然大乱,人民必然遭殃],这样的人是不能拿人的标准来评论他的。这种人即使是不沉溺于音乐、女色、财货、名利几个方面,也是在用野兽之心行事,用野兽之心掌管政权。
  上述几则补白推辞为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不仅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深义,加深对孟子的理解,还能间接了解王夫之和李贽的哲学观点;甚至在应对高考上也能发挥作用。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文不再是清一色的传记文,议论的文章或文段越来越多。因此读读王夫之和李贽这种纯议论性质的文章,对高中学生是有益的。
  湖北枝江一中 44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