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独立钻研教材:有效备课的根基
作者:方关军
课后交谈时。我问这位教师,从课文第一句话中表现出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个性特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位老师也是一脸茫然。半晌不吭声。后来终于突然冒出一句: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随即翻开一本《教师用书》推到我面前,似乎已经找到了下台的阶梯。我说:“我的意思是说,作为语文老师的你,自己是怎么读出来的?”她只是摇了摇头,没有回答。我说:“我们把课文中这句话改变一下,改成‘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得到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你把这两句话比较一下,作为商人的庇护神,赫耳墨斯想去做社会调查的目的和心理前提是否完全相同?”老师想了一下,回答道:“不同。改变后的句子,意思是赫耳墨斯还不知道人间对他是不是尊重,心里没底,所以想到人间调查一下。课文的意思是,在赫耳墨斯看来,人间对他是否尊重,这是毫无疑问的事,要了解的是尊重的程度到底会有多深。所以调查目的完全不同。”我说:“现在你已经知道‘教参’上为什么说‘赫耳墨斯妄自尊大’了吧?”教师恍然大悟。
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目前众多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舍本逐末,不把主要精力用于钻研课本,而是用于阅读“教参”,完全依赖着“教参”资料在实施教学。教师没有独立地钻研课文,没有认真“倾听作者”,没有对作品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独特感受,只是捧着“教参”在照本宣科,这也是众多语文教师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在大力倡导“校本教研”,强调有效备课,提高教学效率的今天,有必要强调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必要性。
无数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凡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要点的落实到位;得益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精妙,教师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课堂教学密度合理。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为什么总是能够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关键就在于他们都能在课前认真地原汁原味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因而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
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文本,并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课堂上才会与学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同的话语前提。若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一次探险行动,教师就应当是侦察员、先行者。因为只有教师预先知道哪里道路坎坷,哪里荆棘丛生。哪里有明堡暗道,关隘林立,才能告诉学生如何披荆斩棘,闯关斩将,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话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总是随着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持续展开而不断深入的。教学的效果主要从“对话”的质量上反映出来,即取决于对话是否有效而不断地得以由浅入深地延续。而保证对话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必须得法而到位。而要能正确地引领,得法地指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全仗着教师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难和困惑早有充分的预见并有周密的对策。如果教师预先没有独立地钻研文本。没有认真“倾听作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思想感情的独特感受,那又何谈课堂教学中正确的引领。得法的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呢?
备课中阅读教材,并非一般意义的阅读,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教师身份的复合性上。首先,它要求教师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即凭借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弄清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从主题、结构和语言层面了解作者存思之精妙,运笔之匠心。其次,它又要求教师以“非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即置换成学生的角度。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进行阅读。预料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独立钻研教材,更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能力要求,是预防教师职业技能退化而使之不断长进的一种保健操。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有对语言文字材料快速感悟和深刻理解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以相应的阅读经验为基础,需要教师在长期的独立钻研教材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淀、不断地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同时也在不断地磨炼着自己,这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坚持独立地钻研教材也是对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强调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并不是要排斥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而是要用之得当。教学参考用书之所以称之为“教参”,就在于它往往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参考意见,当然也包含着编写者自己的见解。由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存在着差异,所以聪明的编者往往给执教者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教师只有通过原汁原味地阅读课文。并首先确立自己独立的见解,才有可能借鉴“教参”所提供的他人经验,用以验证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补充与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才有可能凭借这一切,将课文内容编制成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还应当指出的是,教师参考用书由于受到编写者自身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的限制,有时也难免会有曲解或疏漏之处。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阅读体验,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甚至不加鉴别地生搬硬套,不仅难有良好的课堂效果,而且难免以讹传讹,贻误学生。因此。教师的备课,只有以先自独立钻研教材为基础,教学参考用书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尽其所值,成为教师备课的“帮手”,真正发挥好它的“参考”作用。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