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白发的期盼》教学实录
作者:唐江澎
求不可忽视。”你再引一些素材来说一下。
生9:许多老人在家里都会抱怨“太无聊”啊之类的。这个录音,第一个引用的例子就是有一个老人,他有许多孩子,但是都不在身边,他整个一星期下来,仅仅说了两句话,一句话是在街上漫步的时候,别人问他几岁,他回答了,另外一句是别人送东西到他家门口,他说了声“谢谢”。
师:你听得太好了。那你告诉我,一个老人,一个礼拜讲了两句话,这个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典型的事迹,它突出地告诉我们,老年人怎么样?
生9:老人家需要我们的关怀。
师:那是另外一回事,它突出告诉我们,老年人精神的——
生9:缺乏,贫乏。
师:什么?“精神的贫乏”?那不一定的。他看看书什么的,他不贫乏。表现老人精神上的什么?
生9:失落。
师:失落?也不对。再找一个合适的词语。
生9:孤独。
师:是孤独,或者孤寂是吧?——极端地孤寂。感受到了吗?都说老人话多,但这个老人一个礼拜竟然只说了两句话。好,谁再给我把你听到的典型材料陈述出来,说明记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0:因为很多老人都对记者说他们很孤独,生活很郁闷,常常一个人流泪,生活孤孤单单的。
师:举一些例子,你这是概念。说你听到的那些素材。
生10:……没有。
师:没有?那么多典型的感人的例子你都没有听到吗?
生10:那个老人最后被车撞了。
师:老人被车撞了,它只是个意外,那不能说老人生活就一定非常孤单。一个精神不孤单的老人也可能被车撞了,这只是交通事故。——还是你说吧,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素材?
生11:听到了一首歌。
师: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对。
生11:那里主要讲到老人的期盼,再后面举了个姓高的老人的例子。
他每天跟鸟儿在一起,他很想他的孙子,但是孙子不能来看他。这个例子突出表现——
师:里边有一句话,不知大家听到了没有。他是把——鸟——当——
生11:孙子。
师:这个老人的情况,我听了好像和你感觉不一样,他好像不是唉声叹气,他很快乐很高兴的,说话的时候谈笑风生,你难道也觉得他很孤寂吗?
生11:我觉得他内心还是挺孤独的。
师:你竟然从他谈笑风生的话语底下听出了他内心的孤寂。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11:我觉得一个老人,表面上虽然谈笑风生,但他的内心,跟,将一个动物当作孙子,这表明他内心还是孤独的。
师:因为他内心太孤寂,需要排遣。他找到了一种方式,我们从这种方式上可以反过来看出他内心的孤寂。是这样吗?
生11:嗯。
师:录音里有一个数字大家听到了没有?我国已经到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国老龄人口是多少,60岁以上的人是多少?
众生:一亿两千——
师:一亿两千六百万,数字很大吧?那就是说,我们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这么大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是什么?这就是这个作品要告诉人们的,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刚才一位同学已经说到了。好,我们再采回答第二个问题。老人,白发的期盼,他们最期盼的是什么?用一个专业术语来回答。一起回答好不好,叫什么?
众生:精神赡养。
师:对,精神赡养。下面就要考考你们的听力了,什么叫精神赡养?你听到的专家的解释是什么?能说多少说多少,因为那个专家说得太快了,根本没有办法把它全部记录下来。你这会儿只能采取什么办法呢?用关键词记录它。
生12:嗯,那位专家说的好像就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非常好。尽管他说的话和专家说的距离很大,但只是语言形式上距离很大,他把实质内容一下子抓住了。谁还能再把那话说得向专家靠拢靠拢?
生13:就是以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师:回答得很好。
如果说我们刚才听第一段是从信息的角度上来让大家听了听基本的元素,那么,我们第二次听就已经让大家从内容的角度上对它们进行分析,加工,概括。现在请同学们再思考回答,你们刚才听到了摩托车的声音,听到了歌声,鸟叫声,这些在广播作品的表现形式里,被叫做音响效果。请想一想,加上了这些音效,和没加上——相对于我们平常阅读的纸面上的文字文本比,它们的表现力有什么不同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当一段话是我们阅读看到的,和是我们听觉听到的比较,它们的表现力有区别吗?好,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第三次听。大家先把文本看一看。
(投影生阅读略)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广播是怎么以声音形式来表现这段内容的。你听了以后,觉得和你的视力所及,有什么样的区别。请大家静心来听。这回是让你们感受一下两种不同文本形式的表现力有什么区别。
(录音略)
师:我们刚才所听到的这一段录音节目《白发的期盼》,曾获得亚洲广播的最高奖——亚广联广播节目奖。刚才听的过程当中,你的感受如何?和你阅读文本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常常讲,我们这代人是听广播长大的一代,所以我对广播呢,情有独钟,在我编教材的时候,我就把广播作品也编到教材里来了。它实在太美妙了。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你们感觉如何呢?
生13:我觉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吧。去听的话,会很注意地听;如果是书面语的话,有时候,眼睛是看着,但是思想会走神。
师:你是从接受两种信息的感受上来说的。我们想想,从这两种表现形式给你的感受上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13:我觉得听录音的话,语气很重要。
师:哦,语气、语调传达感情的因素变得更重要了。
生13:形象生动一点,可以加倍地增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那种气氛。
师:还有气氛也表现出来了。谁还有补充吗?
生14:当中还有很多刚才老师提到的音响效果,它更能体现当时的气氛,让人能更快地进入事件当中,使人有更深的体会。
师:注意看,这里有这样一个词“叹息声”,如果用文字写出来,会有多少种表现形式呢?一声长叹,一声轻叹,一声哀叹,独自叹息。大概写来写去就这么些吧?而我们刚才听到的那个中年人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叹息声啊?悔之晚矣的那种叹息声。我们所写的那几个字能与它传达出来的情感相比吗?我们该写多少文字才能将这种东西说出来啊。声音是非常难以描写的一种东西,而广播作品,可以把这种难以描写出来的东西逼真地再现到你的耳际,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一个形象感、画面感,这就是它比之于其他的文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