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多亏了那突然一问

作者:庄平悌




  《拿来主义》的教学已接近尾声,按教学流程,该解决的问题也都解决了。大多数同学都流露出一种满足的神情。正当我准备就此结束本课教学之时。突然有同学发问:“老师,尼采为什么会发疯?”
  问题一出,全班同学为之一愣。我也有点猝不及防,真想不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且还是个不太用功的同学。我真的有点无端地被将了一军的感觉。但是。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只是平静地说,要说尼采为什么会发疯,说实话,我不知道。我想鲁迅先生也不知道,就是尼采本人也不一定知道他自己为什么发疯。
  听了我的回答,有些同学表示赞同。提问的同学却有点失望的样子,无奈地低下了头。我没有多想就随着铃声下课了。
  可是,我却越想越不对劲。尼采为什么发疯呢?难道真的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而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会有什么感受呢?在课堂上,我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失望。如果让他带着失望继续和我学习语文,那又将是怎样的结果呢?我想,他不再提问是肯定的了,就是别的同学也会害怕得到失望的结果而不敢提问。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必将大大受挫,甚至还可能对我的语文课产生反感情绪。那么,我的教学除了失败,就不会有别的什么了。
  于是,第二天上课,我就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学。我说:尼采为什么发疯?昨天,王杰同学问了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让大家失望了,老师说不知道,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仔细推敲原文,我们对尼采为何发疯的问题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原文直接写尼采的就两句话:“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发疯”是尼采的人生结局。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原文,想想尼采的人生结局与他自诩太阳“光热无穷”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呢?
  很快同学就发言了。
  生1:我想这是因果关系。尼采之所以发疯,就因为他自诩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取得。而光和热对他来说毕竟是有限的,当他把自己的光和热都给了别人,都耗尽了,他就再也拿不出丝毫的光和热了,于是,他就只能发疯。
  生2:尼采之所以发疯,我觉得还在于他太狂妄,太自大了。他把自己比作太阳,以为自己真的“光热无穷”。这就是夜郎自大,是一种不自量力的思想和行为,其结果当然是要发疯。
  生3:尼采之所以发疯,还在于他根本就瞧不起别人,根本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不想取得”,说明他根本就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或者说,他还没有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没有学会欣赏别人,没有学会取长补短。这种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的行为,只能导致发疯。
  生4:尼采之所以发疯,还在于他的盲目自信。他过分相信自己“光热无穷”了。这种盲目的自信必然会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到处碰壁,无所适从。他“只想给予”,自以为“给予”的东西,别人都会接受,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他头脑中这种盲目的自信与眼前的现实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而他又没有解决的办法,最终,他就发疯了。
  生5:我觉得,尼采的发疯是一种装疯卖傻的行为。(此言一出,全班大笑)为什么他要装疯卖傻?因为他把光和热都给了别人。当别人再向他要的时候,他实在拿不出了。就只好装疯卖傻了。这样,人家就不会再向他要了。他这种装疯卖傻,其实就是无赖。(这么一说,同学们又觉得有道理)
  师:同学们的理解。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的确,尼采发疯和他自诩为太阳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他只是给予,没有“拿来”。不自量力,狂妄自大,盲目自信。
  接着,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尼采这种自诩为太阳的思想行为持什么态度呢?由于有了刚才的自由发言,同学们立刻就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态度是否定、批判。
  又有一位同学突然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法国的香粉和美国的电影为什么是不好的呢?
  提问的同样是一位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的确,英国的鸦片和德国的废枪炮,同学们知道是不好的,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以使用法国的香粉、香水为荣,我们还进口了大量的美国电影,难道也是不好的?
  我引导学生明确:不能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课文中提到的香粉和电影,我们要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问题。今天,我们的生活是大大改善了,可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我们的经济还很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还十分困苦。而人家送来的东西又不是白给的,我们要用白花花的银子去换,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国力空虚,政府也就更加无力发展经济,群众的生活也就更加困苦。因此,这些香粉和电影之类的东西只能加重我们的贫困和落后。
  又有同学问道:人家送来的东西我们不要了,行吗?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你说不要就不要吗?人家就会乖乖地把千里迢迢运来的东西再运回去吗?人家把这些东西拿到我们国家来,我们是不要也得要,因为人家手里有的是枪炮,可以轰开我们关闭的大门(课文的开头就是这么说的)。在这种武力威压面前,我们只好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种伴随着武力把东西送来,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侵略。
  因此,人家“送来”的东西就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造成国力空虚,国家的经济状况更加落后,群众的生活更加贫困。2,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心理(课文说道:“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去“拿来”。
  又有同学问:为什么要请姨太太各自走散呢?要是她们不走呢?
  问题一出。立刻就有同学说,这是先礼后兵。
  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接着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先礼后兵呢?为什么要用“请”,而不用“赶”,不用“撵”,不用“轰”呢?我们平时用“请”,是表示什么的呢?
  生1:“请”是表示一种礼貌。客气,是对别人的尊重。
  生2:也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
  生3:也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表现。
  生4:我觉得更是一种气度,或者说是宽宏大度。
  师:请刚才发言的同学作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说用了“请”字就表示一种宽宏大度。
  生4:你看,作者用姨太太来比喻糟粕,是有害的东西。作者用了“请”字,就是告诉我们,即便是对待糟粕,对待有害的事物,我们也不能用粗暴的态度,也要具有起码的尊重。这就是宽宏大度,就是拿来主义者应该有的气度。
  我投以敬佩的目光,说:你的理解超过了老师。真是“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的讨论,课文最后一段“然而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句话后面,我们还可以加一个什么词?
  学生立刻回答:有气度。也有人说:宽宏大度。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这样突然发问,反映了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文本的对话,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显现出一种灵动的生存状态。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能力的提高过程,也是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而倍感喜悦,也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而倍感自豪。其余的同学也由于分享别人的喜悦自豪而备受鼓舞。在这种积极情绪的感染之下,整个群体就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学习动力。
  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探求文本中的未知世界。当学生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后,就意味着教学的开始。因此,即使有些看起来有点荒唐甚至荒谬的问题(如,本课教学中“尼采为什么会发疯”之类)仍然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事实上,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果然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也提高了思想认识。实质上,这个探讨的过程,就是灵动的生成的过程。而这个生成的过程又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的闪现。
  当我们就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时,就向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老师很重视你的问题,老师在关注你的学习,关注你的生存状态。尽管学生未必意识到这点,这的确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学生不是无情物,一旦他们体会到来自老师同学的真诚的关怀,就能自然而然作出积极的回应,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也就不再感到生活的暗淡和生命的灰暗。
  浙江泰顺县第一中学 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