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带领学生在语言中穿行

作者:龚军军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寄托了作者对于爱和美的理解。湘西明净秀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性、纯洁的爱情在经过沈先生十几年回忆的酝酿发酵.由他灵动的笔娓娓道出.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美。教授这篇课文时,文中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祖孙之情手足之情淳朴之爱。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谈的较多。往深处讲边城人内心的孤寂、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民族道德的重建等,学生也能接受。但对于本文恬静冲淡的语言,学生没有特别的感受,像她们平时看小说那样,只看到故事的花架,而忘了欣赏架上那些璀璨耀眼的花朵。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边城时期沈从文盛年时的语言,那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般的语言?如何让学生沿着语言的河流上溯,重回至沈先生所营造的清新宜人,带着乡间的水汽,草木的香味,无边的虫鸣,黄昏时变幻的云彩,承载着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边城?我决定引领学生在语言的空间里穿行,联系当前生活,生发体味。让她们顿悟,原来边城写景文字有这么深厚的意蕴,原来小说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诗意。
  先来看课文节选的第十三小节开篇语: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地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沈从文用典雅的语言写出了五月黄昏的美丽与少女莫名的愁绪。首先我问桃花色的薄云学生见过没有,学生摇头。现在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被书包压得只看地下。于是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们,五月的黄昏是最美的,天边的云彩有很多种颜色,粉红、粉蓝、粉紫、粉白、淡灰、淡青等,绚烂之极。学生先晕后惊讶,对这一句简单的话兴趣大增,纷纷回忆起初三时的五六月,确有黄昏时高楼远眺或操场漫步的美好印象。
  五月黄昏的温柔、美丽、平静在学生的记忆中激活,我趁机问。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你们有体会?学生有的说夏天傍晚的热气最有体会。有的说闻过雨后泥土的气味,有的说听过杜鹃“布谷布谷”的叫声,边说边掌声,课堂笑成一片。我问有人闻过甲虫的气味吗?学生们都表示,没闻过甲虫味儿,又笑。我就问,为什么写这些味道?学生很快答出,让人身临其境,让我感受到那个季节的蓬勃生机。有人补充说,《我与地坛》里好像有一句话说味道是最难于记忆而又最富于意蕴的,沈从文把各种味道写得如此细腻说明他对故乡印象深刻。我表扬他善于学习和体会,并强调的确如此,沈从文一生都沉浸于对故乡的记忆之中,所作小说多半以湘西为背景,因此创造出了一种乡土抒情体。
  沈从文用他的记忆之笔让我们重回到边城的五月黄昏,这样温柔美丽的黄昏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而不是幸福?学生不语。沉思。一会有人举手说可能由于孤独感,没有人陪她,爷爷要拉船。又有人补充说没有人懂她,心思无从诉说,因此感到薄薄凄凉。答案是如此,但我不太满意,仍用期待的目光巡视课堂。一个叫段静的女生站起来说,读到这一段她想到了一句话,《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觉得翠翠这时内心除了有她们谈的孤独感,还有环境对比造成的原因。黄昏越美,外界越富有生机。她越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更加孤独。并且黄昏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容易感伤。她的回答得到很多同学的应和,另一名女生站起来说,初中学过一篇《诗经》上的作品: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说的就是黄昏时哪个女的看见羊牛回家,就思念远方的丈夫。黄昏时人容易有伤感之情。
  我赞扬这两个学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并善于联想,让文字互相生发,意蕴深厚。总结说。其实翠翠的这种情绪现代有,在古代有,将来还会有。古代文学里有一个特定的名词。把这种情绪称之为伤春。学生不解,看着我。我继续讲,“良辰美景奈何天”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面对美景却无可奈何的心事。也是翠翠五月黄昏百无聊赖只好胡思乱想的心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杜丽娘对青春年华白白流逝的感叹,也是翠翠五月黄昏攀不住日子的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忧郁,也就是翠翠五月黄昏时薄薄的凄凉。说法不一。本质相同。这就是翠翠莫名凄凉和哭泣的原因。你们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闲愁吗?你们有翠翠这样的胡思乱想吗?你们有翠翠这种没来由的哭泣与眼泪吗?学生抄着黑板上的句子,纷纷说没有,却又不好意思地笑。
  有了这一段的互相探讨,学生很快又找出了她们喜欢的一段,仍然是第十三小节中的一段:“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一段是翠翠和爷爷晚饭后说故事时的景物描写。有学生分析此段动静结合,安静的竹林,喧闹的虫声,偶尔的鸟鸣,显得山村更加静谧。很不错,知道“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的反衬手法。我问。那么原来学过此种意境的景物描写吗?有学生很快接上,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几句写静夜和课文很像。我继续问,除了写静以外。还有哪些句子引起你的注意?一个学生举手说。虫声繁密如落雨这句很好,写出了虫声的多、密、短促和此起彼伏,而且很别致。我们只会说虫声响成一片。就没有这一句有形象感。我追问,别致感来自什么?喻体的独特,学生齐答。还是刚才那个叫段静的女生站起来说,月光如同银子这句让我感觉月光非常皎洁,白亮。另外,我还觉得城里的月亮似乎没有乡间亮,因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是“月光如流水一般”,给人感觉更柔和明澈。有男生插嘴说城里的天空被污染了,课堂笑成一片。我顿了顿问,同为写月光为什么效果如此不同?哪一个更符合本文特色?大家很快七嘴八舌地说,因为用的喻体不一样。“月光如银子”更有乡土味,“如流水”则有文人味。一个月光让大家品出了文体对文字的精细要求,确出乎我意料之外。写景是为人物服务的,所以我问在这样的景致下听爷爷闲聊父母亲的事,翠翠的心情会如何?同学们表示应该平复下来了。
  趁热打铁,我又读了《边城》第二小节里沈先生对酉水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读完之后问学生有何感受?学生都说景物非常美,颜色分明,青山绿水红花彩石,读时感觉如一幅幅的风景画在眼前展现。我又追问了一句,那具体有哪些句子引起你较深的联想?有的说写水中“游鱼如浮在空气里”的那一句像柳宗元《小石潭记》里的那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以鱼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有的学生喜欢写桃杏花那句,景美人淳。有一个学生说“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里的那个“逼”字用的好,写出了竹的绿,和朱自清在《春》里写的“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样。
  对这篇课文的写景语言作了如此细致的赏析后,再问同学们现在来看文中写景文字的特点。学生纷纷说了很多并总结了写景的功用:再现人物生活场景,带我们进入美丽的凤凰古城,烘托人物心理,翠翠少女的心事只有五月黄昏桃红色的薄云才能渲染出等。
  这样讲析边城的写景语言,让学生在语言的时空中穿行,用心灵感受文字,用经历体验文字,用阅读生发比较文字,应该能较好地再现这一篇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成的无彩之画。我用我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边城》写景文字中的言外之韵,相外之音;学生也用他们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互相交流,丰富了文本的意蕴。这样的课堂教学达到了我的目的:让学生既能看到故事的花架,也能欣赏其中绚烂的花朵。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给学生以愉悦的情感体验:原来小说中的诗意也无处不在,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走进沈从文的《边城》。
  湖北黄石市第三中学 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