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2007年新高考作文命题建议及趋向
作者:陈维贤
秀作文即可明了。形式新异、追求文采、盲目引用、无感而发、故作高深是共同特点,文章内容空洞、泛化,缺乏真情实感。基础的语言表达档次较低,乃至根本不过关。
按现今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我们可轻而易举地指导学生写出高分作文:排比开头,引出观点:由小及大,层层深入,引述丰富的古今中外事例;结尾点题,注重文采,适当升华。古人例子有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今例则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再引用几句中外名言。这样的作文可速成,也可由电脑自动合成。很明显,它和新课程强调的个性化表达也是矛盾的。可我们有的老师甚至所谓高考专家竟把这种不见个人、空泛虚化的文章当成佳作。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其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很重要的。很显然,基础教育的写作应定位于能用书面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陈述自己的看法。同理,高考作文应着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适当兼顾其他。盲目追求所谓创新(特别是形式的创新)而忽视基础的能力,违反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所以,高考作文应调整评分标准,回归作文本身,强调基础性,让发展等级融入基础等级之中。
四、备考方面。应处理好“新高考”和“新课程”的关系,“助推”和“导引”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从2004年新课改实验开始,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凸现新理念,开始注重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多样性、选择性。如2006年福建卷作文题既突出了探究性,又给考生个性发挥的空间,鼓励创意探究。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不再提过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文体的文章”,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新高考既要配合新课标,凸现新课标精神,为新课程教学助推,更要充分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校正对新课标的错误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错误做法,进而为新课程教学导航。新高考作文命题不能像教学那样盲目跟风、媚俗,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新课程教学的试金石,它的导引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徽阜阳一中 236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