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考作文训练的四大误区
作者:张安威 李爱华
一、部分与整体割裂
时下作文训练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文章流程形式,即按审题、立意、选材、拟题、开头、展开、结尾等来安排;一条是评分点,即按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属下的每一小点来安排:它们都讲究局部的精雕细琢。这种源于科学分析的指导自有它的长处。不过正如人们批评阅读教学的字词句篇语修逻的支离破碎一样,作文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肝肠寸断”的危险,可这种危险并没有引起大家应有的注意。
我们在阅卷中看到太多结构散乱、思想混乱的文章。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想得不清。为何没有想清就下笔?这恐怕跟我们平时训练对此不重视有关。叶圣陶先生在《开头和结尾》中说道,“作者在一字也不曾写之前,整篇文章已经活现在胸中”,反之则“简直是盲人骑瞎马”。叶老认为写作要成竹在胸,通体考虑。其实阅卷也是通体考虑,不会按骨按肉称斤论价。
怎样解决?写提纲,至少要打腹稿,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不过还要加一条:磨砺思想,比如进行辩论。别认为是浪费时间。思想不辩不明。会想了,想明白了,再加提纲整理,局部雕琢。就能写出较优秀的文章。
二、内容与形式的割裂
形式虽然有其独立价值及规律,但总的说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学生作文形式可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文章体式是常式还是变式。什么是常式什么是变式,只是相对而言,并无高下之分。可阅卷中,在普通的记叙文前加一“题记”,再缀一“后记”,中间搞几个所谓“多棱互补”的小标题,就成了变式:让三段论总分总的议论文变成辩论赛、访谈录等就成了变式。而“变”则“新”,“新”则有价值,有创意,能加发展等级分。这种阅卷指导思想上的误导,直接导致了写作训练中对形式主义的刻意追求,导致了新奇形式背后思想的贫乏、内容的空洞,因为写作者忽略或轻视了思想的充盈与提炼。其实,“新”与“价值”是不能画等号的。
二是语言形式,即华丽铺张还是简洁平实。这两者孰高孰下,我国传统美学认为后者更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我们评卷中有一种倾向:平实即伧俗,华丽则富美。看看全国各地满分作文,我有一种感觉,写成文言即为古奥,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即为华赡,意向晦涩即含蓄有意境,大量引用诗文(就用必背的句子)即为博雅……呜呼!满身绫罗锦缎,满身珠光宝气,“人”在哪儿?殊不知文字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以适切的方式而不是矫情或夸耀的方式来写作才应是学生作文的至上追求。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用12个字概括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叶老在《作文要道》中说:“讲究技巧,最要紧的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正确地把真意表达出来”,并进一步指出问题:“滥用形容词和形容句子就是一条”,“摆起架子来写文章又是一条。”而学生作文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学生还自以为得计,评卷又不同程度地鼓励这种得计。似乎这样才体现出语文素养,才体现出创新思维,才合乎作文的人文性要求。我看对作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还要好好思考。可喜的是,作文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已引起课标制订者及部分评卷主持者的注意,评分标准的修订势在必行,我们的高三师生不可不慎。
三、读书与作文割裂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老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今天信息论的角度看,是有输入才有输出。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不怎么读报,疏离家国天下事,这样做不出“切时文”;多读“智慧背囊”式的生活哲理小文,往往哲理不得,生活也无,这样做不出“切理文”“切己文”。而最大的问题是阅读中的功利心态,拿起书来之前先问对文章写作有何帮助,放下书之后则问哪句话可资“借鉴”。诚如朱熹所说“近日真个读书人少,也缘科举时文之弊也,才把书来读,便先立个意思,要讨新奇”,“才讨得新奇,便准拟作文时使”,“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不知一撞百碎”。可“一撞百碎”的读书法,被相当多师生奉为无上心法。
在高兰极紧的时间里,怎样解决读书问题?一要学会读报,以打通与社会时政的通道。二要会利用训练卷里阅读题中的白话文,这些文章往往是文质兼美,颇值得品读。三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作品,以散文和短篇为主(包括课内的),虚心涵咏,务求精熟,以求以精驭博。最喜欢的对你来说就是最有营养的,它最符合你的审美趣味,最容易激活你的经验世界,当然也最容易为你借鉴吸收。而文章写作往往是用你喜欢且熟悉的方式来表达你的经验世界。
四、作文与作人的割裂
“文如其人”,是我们的理想追求;学生文格的异化,让我们语文老师遭不少诟骂。其原因很复杂,落到作文训练与评卷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评卷中的“唯美”情结与“代圣人立言”情结依然很重。“唯美”在前述“形式与内容”上已谈过;“代圣人立言”,以圣人标准衡量、要求学生,还占有过大的空间。我们一方面在批评学生的不真实,另一方面在鼓励着“伪圣化”;一方面希望学生做真实的人,另一方面又在贬抑着“人”的正当情怀,挑剔着非尽善尽美。我们渴盼用真正宽容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是生成性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而“止于至善”只是少数人终身追求或能达到的境界。
二是忽视平时生活态度的培养。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怎么养?“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说,正义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而不是一时外在因素感发而获得的。叶老在《平时的积累》中说得更明白:“(正确的立场观点)不是写东西那时的事,而是整个生活里的事,是平时的事”,“唯有平时正确和对头,写东西才会正确和对头。”而我们的作文训练,常要求学生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不能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却少问、也少要求或垂范做得怎么样。这样就会切断生活之源,缺少生活的敏感、激情与理性,文章自会缺少生活气息,甚或造成为文与为人的二元对立,这就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了。
以上四点都大得吓人,却又无处不在作文之中而又易被我们忽略。这里撷取切于高考作文的一些面来说,希望训练中不忘日常生活“养气”。读书夯实“文章底子”;为文时通体考虑,以臻于文从而字顺,裨益于师生。
湖南师大语文学院研1—118 410081
湖南新宁回龙镇中心学校 4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