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切实走好语文教学的第一步
作者:徐纪涛
点是言语内容,中心任务是言语内容,至于与语文能力相关的言语形式的技能训练是可以忽略的。能这样吗?这样做,不要说语文能力培养的有序性,就是有效性恐怕都难以保证。[主持人插话:两种过程展现的是两类课程,在学习人文中也发展语文能力是政治、历史、艺术等课程,在培养语文能力过程中养成人文精神才是语文课。]
课后练习是课文重点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课后练习的设计应是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凭借。那么,课后练习是如何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呢?如:《山中访友》一课的课后练习是:“一、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问题。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从这两题课后练习的设计来看,一道关于理解,一道关于表达,练习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什么,练习二是让学生以景物的口吻向游人诉说心声,两道的立足点都是在言语内容上。我们可以设想,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也只是对《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描绘的情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内容理解了、想象了、揣摩了,至于怎样理解、怎样想象情境、怎样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言语形式的技能是否得到了训练就无从体现了。像这样的问题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所以在用表格整理教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感觉到这些所谓的“技能”似乎都还不能算是语文本身的技能训练,因为它们没有立足在言语的形式上。失去了这个立足点就失去了“语文性”,也就是“非语文”的。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这次课改前的语文教材。虽然以往的教材也有一些缺陷,距离我们所期望的还相去甚远,但毕竟有明显的属于语文教学的技能训练(当时称作能力训练)、要求和相应的语文知识要求。如:“精读训练”“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析句子的寓意及语序”的训练等等。这是“语文”的训练,是朝着培养语文能力的方向走的。
看来,光弄清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基础,何况这个基础本身就并不完全可靠。我们下面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
三、学校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也应是语文教学应当考虑的客观任务之一。当然,计划的制定是因校因时而异的。但是,语文教师应善于从中提取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任务。例如:各个学校的校运会都要求学生写开幕式的解说词、报道运动会的新闻;各个学校的主题读书教育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读本写读后感、进行征文比赛等等。这些也是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
说明:下列三个表格是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为例,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应接受的任务。
附表一
附表二(一)
附表二(二)
附表三(一)
附表三(二)
江西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330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