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老师,你读书了吗?
作者:石修银
这是一个“可笑”的疑问。但又是一个应迫切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些老师不读书。不信,我就问二点:
一问:你一天有多少时间看专业书刊?
一重点中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领导要我们认真整理摆放图书杂志,以方便老师借阅。甚至一年一年的图书报纸都要装订,存入过期资料库,方便老师查找。但到底有多少老师在看呢?有的老师,我在图书馆一年也见不到一次。我正为自己工作的无效而伤心。
二问:你自己订阅了什么专业杂志?
看看每半年的杂志订阅,我们一些老师订的不是自己孩子看的《小学生周报》,就是《家庭医生》,跟自己专业最有关的恐怕就是《读者》,有多少人在订专业杂志?有多少人订了二种以上的专业杂志?一个老师说:订了,我也没翻,杂志还跟新的一样,所以干脆不订了。
读书,是课改的要求。
我听见两个语文老师谈话。一老师说:现在课改了,学生自由发言了,我们老师就更轻松了。另一老师说:当然,现在学生为主体了,我们只是架设他们对话的平台,引导他们感悟思考就行了。
我大吃一惊:课改了,学生为主体了,我们就可轻松了,真是如此吗?请看一个场景:
生1:老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为什么就译为“没有文化的人”?
生2:对应译释吧。
师:是的,对应推断。还记得这么一句吗?“贤俊者自可赏爱,玩鲁者亦当矜怜”,“玩鲁”与“贤俊”对应,不就译为“愚笨、丑陋”吗?
生1:可我想,为什么不用其他词来写,就偏要用“白丁”?
师(微笑颔首):这同学有点穷追不放,不饶我呀!(众笑)是呀,为什么就要用“白丁”呢?这要从古代的服饰说起。古代皇帝穿的衣服,是黄色的,公卿王侯穿的衣服,是红色的。大夫令臣穿的衣服。是蓝色的,小卒穿的衣服,是褐色的。而那衣服,是白色的,可以说没有一点颜色的,那是谁穿的呢?
众生:是平民百姓。
师:是的,在文中,“白丁”对应的是“鸿儒”,“鸿”是“大”的意思,“儒”,是有学问的人。因此“白丁”就译为“没一点文化的人”了。
这就是对话课堂的一幕。我想这个老师没有厚实的底蕴,平时没有读书,他脸上还能微笑吗?我们再看一个场景: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一个作文切角的训练。大家知道,写作是构思的艺术,找好切口,也就为文章选择了一个展示景致的窗口。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温暖是什么。
生1:温暖是我深夜回家母亲张望的眼睛。(鼓掌)
生2:温暖是我回家见到桌上母亲煮的荷包蛋。
生3:温暖是老师关切的问候。
生4:温暖是烟雨朦胧中母亲送伞的身影。(鼓掌)
生5:温暖是我回家闻到奶奶蒸药的药香。
师(惊奇):为什么?
生:因为奶奶可以自己下床蒸药了。(鼓掌)
师:同学们,我为你们丰富的情感而震撼,也为你们睿智的角度选择而高兴,你们的选择角度小与巧,为自己的写作的脱俗厚实,为自己的情感的演绎创造了有利条件。祝贺你们。
一堂课,同学们踊跃发言,掌声不断,老师也欣然有色。但我想:这是一堂生动有效的课吗?
老师对学生的自己的感悟与诠释,没有点评,只是一味赞扬,何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回答真的“大家好”吗?难道没有优劣之分?稍稍思之,我们就知:生5是最好的,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切入,文章清新情感真挚:生4、生2是俗套的,不像一个高中生所写,显然有矫情的嫌疑;生3是空洞的,切角过大,如此写来难以厚实出新;生1一般,难以新颖脱俗。老师如此一味迁就。或是不置可否,如此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厚实的专业修养,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知识的干货”(钱理群语),学生会佩服你吗?家长会放心你吗?
课改实施了,学生思维开放了,问题也就多了,如何驾驭新的课堂,值得我们教师思考。面对课改,一个怀抱一本“教参”、一本课堂练习而匆匆登上讲台者,如何可以驾驭鲜活的课堂?
读书,是职业的要求。
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就意味着有了教学的底蕴与能力吗?读了本科,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不然。不信,我问三点。
一问:你可以离开“教参”独立分析教材吗?或是,拿出一篇散文或短小的诗歌,你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吗?
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从师范中文系毕业的老师,有多少人能做到?没有了“教参”,我敢说,今天相当多的语文老师会手足无措。
二问:你能写好一篇下水作文吗?
我们的语文老师,看到学生好的作文沾沾自喜,赞誉有加。而对学生语无伦次之作愤然作色,恨铁不成钢。你会写出让自己让学生鼓掌赞叹的文章吗?学生看你愤然有词而面露不满:“老师,你在指斥你在骂,你写写看?”这时,你将如何面对?
三问:你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愉悦地体会你的课吗?
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的: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因为课本是例子,高考出自课本的也就只有文言虚词或实词的句子3分,以及背诵的6分。于是,学生往往就会轻视语文课,你能让学生始终有激情欣赏你的课吗?
有人说:语数英这三主科中,上课最没人听的,就是排在首位的语文;上课可以逃课的,也就是排在首位的语文。有学生抱怨:“语文课是废课。”瞩目此景,我们老师难道不寒心吗?
我想: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就要有一定的底蕴,就要以自己鲜活的生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不可或缺。不然,我们何谈地位与价值?
读书,是时代的要求。
课改,是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起点,都是一个打造提升的机会。时代呼唤学者型的老师,呼唤老师读书思考。
可是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真正在读书思考?
一听要写学年论文,不然年度考核没有得分,于是,就从网上下载一篇,改上自己的名字,心里还愤愤然:这里的领导真是形而上学,老师会教书不就够了?
更有甚者,一听说他人发表论文,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位老师会否上课,如果不会上课,成绩又没有比别人高,就大可褒贬一番:你看看,会写论文的人又怎样?成绩没有更好。于是自己也就满足了自慰了。
我想:一个本科毕业的语文老师,教了十几二十年的语文,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与感悟。没有自己对某一二问题或独特或深入的思考,只会是人云亦云,只会用旧票登新船,对得起你的学位你的文凭你十几二十年的教学生命吗?
偶闻一老师言:“教师没有经过思想的‘我认为’,学生也自然不会说出‘我认为’,只能培养成一群‘精神侏儒’。如果我们老师跪着捧着‘教参’教学生,我们的学生就趴在地上了。”这不是出自大“家”之口,却于我们警策尤深,信乎?
我们真的就没时间读书了?
老师说:我们工作太忙了,又要上课,又要备课,又要改作业,晚上还要坐班辅导,找学生谈话。哪有时间读书?
老师忙,此说不假。但我想只要自己去挤,总能可以挤出读书的时间。我05至06学年,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还当了班主任。但我还是挤出时间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学语文》等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41篇,还在《福建教育》《中国教师报》等发表散文4篇。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
上午:6点起床“下班”检查学生早读,然后锻炼;8点到10点上课。10点后备课改作业。下午:2点半后,读书、思考、整理,撰写或修改文章:5点半到6点,锻炼。晚上:三、五“下班”辅导;另外时间,散步或会友或看电视,9点到班上检查学生。
就这样,我也不感到疲倦,有时还觉得日子过得挺充实呢。
胡适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中说: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打麻将,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自己的选择!
柳斌说:“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读书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实我们的底蕴,张扬我们的活力,亮丽我们的人生。现在课改来了,挑战来了,机遇来了,上课之余,沏壶清茶,摊开书卷,何乐而不为呢?
福建武平一中 3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