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课堂矛盾生成的智慧

作者:邓 彤




  近年来,课堂教学是否“流畅”与“和谐”似乎成了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殊不知,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积极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有时候尽管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流畅有序的课堂局面.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惰性的平衡、一种低层次的和谐。于是,我们开始关注课堂的矛盾生成问题。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是一对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流畅与停滞,有序与无序,协调与冲突.简单与复杂——始终交替出现并且互为作用。而人的思维品质的提升也需要依靠矛盾——在不断努力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人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将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设疑启发,引发并突出矛盾,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从而打破那种低级的平衡。此时,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恰是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所突破.必然出现一个高层次的流畅的境界。
  从低级的流畅到中途的阻滞再到一种毫无挂碍的高境界的自由,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间,在课堂上有意生成矛盾激活思维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三个课例中,几位老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矛盾生成法来组织教学,整个课堂大致都有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流畅到停滞的过程,有的环节甚至给人以“涩”的感觉。但这种“涩”味却是执教者刻意追求的结果。
  三位老师对课例的点评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矛盾生成”这一教学行为,究竟是一种即兴式的灵感爆发呢,还是一种在一定观念指导下的有意探求,或者是一种可以称之为方法与理论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