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点评二 矛盾深处出智慧

作者:邱才妹




  一、《紫藤萝瀑布》课例:智慧闪光,灵气摇曳
  
  这是一个智慧闪光灵气摇曳的课堂,既有老师巧建平台、步步追问、深度开掘学生思维的才智匠心,又有学生真实沉潜、相互激发、一点即通的机敏颖悟。老师用浅问题导入,让学生亲近课文,涵泳课文:以深问题陡转,形成课堂的波澜,并辅以层层追问,激起每个学生一探究竟的好胜之心,几番起落之后,使得学生们达到深刻体悟后的宁静快乐,恰与课文中宗璞的圆融通达的生命感悟彼此呼应。这是非常美妙的课堂感,不是一般的设计能够达成的。
  这节课的两个主问题都是这篇文章最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教者巧妙地利用了文章中的一对矛盾,作者在怀着“手足情、生死谜”的焦虑悲哀时却“喜悦、宁静”了,这其中的心理层次极其丰富。要把这丰富性理解透彻,不是简单地多读课文提取信息就能解决的,答案不全在文字里,还需调动和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生命观的深刻体认,而当学生把自己融入文字,和作者一起经历这些心理层次后,作者此时的豁然而悟便能在学生心里形成强烈的投射,推进学生的生命观和文化观的发展。第二个大问题,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避开给文学作品贴政治标签,而从生命和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解读,阐释得合情合理,自然圆通,传递给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方式。正如教者所说的,他希望学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做一根善于思考的芦苇。暂且不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究竟有没有在批判文革十年的“左”倾荒谬,这样的引导本身却是很有价值的,是导向“语文的”,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在急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心理下常常会变成远离文本的人文课或别的什么课。
  
  二、《丑小鸭》课例:“深度”的冲击
  
  《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走的是“深度”线路,呈示的是一场精神的盛宴。“西方文化中的‘人的身份’的问题”,安徒生有意借助遮蔽身份、寻找身份、揭示身份这个漫长的过程,造成一种拖延的效果,一种反复争取、反复挣扎、反复观察的叙述节奏,这是“一种咏叹调式的叙述方式,一种小说与歌剧相结合的叙述风格”,“整个过程只有沉默,却充满力量。你知道了吧,有时候沉默比言说更有力,更庄重”,“‘丑小鸭’既是一个童话故事也是一个巨大的人生比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成为天鹅的第一个条件是:你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就像李尔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挺住,意味着一切”,“‘成为天鹅’并不是就肉体外形而言,而是就心灵而言的,天鹅二字其实是一种象征”,“个体一旦离开群体便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丑小鸭要变成天鹅,那就是得在万千群体中找到你所属于的群体”。一堂课有这样的智慧生成,实在是既深邃又美好。老师领着学生不断在课文跟文学的、哲学的形而上精神层面之间回旋舞蹈,这样的课一定会引起学生内心的一次次惊呼。这里所涉的恐怕不只是课堂设计问题,而是教者对教学材料的价值定位,还有教师本身的学养支持。
  一篇童话要不要解读得那么深,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要不要学得那么深,这是值得探讨的,但偏巧这篇课文是可以也应该这样“深教”的。所谓“浅文深教、熟文深教”,这篇文章不浅但实在太熟,如果重复“只要努力,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的老调,那只会使教学变得平淡乏味,且对学生的心智、情感、能力不起任何作用,其结果是无效甚至有害;而安徒生的童话也正具有哲学的层面,有着无限的阐释性,不然生硬拔高也没有什么教学价值。这样的课堂,是能给学生带来冲击,让他们体味到一种精神陡然超拔的喜悦,并且能得到一篇文章可以反复地读、每次阅读都会产生新的悟得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将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深远的影响。
  不过,这篇文章既然是“熟”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这么循序渐进,可以比较直接地拿大问题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这样可能更具效应。
  
  三、《道士塔》课例:理性与情感的冲突
  
  《道士塔》一文的关键词是:文化、历史、民族、谁之过;蕴蓄的情感是无奈和悲愤,情感的基调是激昂的,引发的思考是理性的,是由古及今的。这堂课都做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的语言简洁明快,穿针引线,推进学生的思考,而学生则宏论滔滔,形成汪洋,这是着眼于学生,能满足学生情感喷发的需求,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
  不过,对第一个两难问题的提法我并不赞同。“如果你是王道士,你会怎么做?你是把这些文物一直留在中国,在中国的官场上送来送去;还是希望外国人把这些文物掠夺过去,从而开创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呢?”这能不能成为一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因为让外国人掠去文物并不是王道士有意识的举动,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更不是王道士希望的结果,如果王道士有这样的想法,那敦煌该是另一番情景吧,余秋雨也不会在这里“大哭一场”了,所以不能让学生去替换,这两者根本无法类比:何况历史不可假设,如果这些珍品流失在中国国内也很难说不能开创出敦煌学。虽然这个问题因两难而无解,但思考下去的结果倾向却还是有害的,因为暗合了某些“侵略有利”论。“拓宽思维”处的两难问题提得好,但可惜的是整个过程有贴标签和喊口号之嫌。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