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点评三 矛盾:课堂智慧生成的磁场

作者:孙笑萍




  一位外国教师说,如果学生“不乱”,要先有本事让他们“乱”起来,然后又有本事让他们“不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外说法虽异,道理却同:教学中的“不乱”,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而打破这种状态,就有赖于寻找矛盾并且利用矛盾。
  这几节课里面,都经历了一个“乱”到“不乱”的过程。《紫藤萝瀑布》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居然说出了“标准答案”。——外部呈现的结果和“资料”上一样,可内部思维过程却不一定相同,并不意味着学生对问题有了真正的理解。更何况,“标准答案”未必“标准”,有时反而成了阻碍学生继续探求的桎梏。课堂上,老师紧接着的追问及学生的回答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同学是从课文中现成的话或者从预习提示中找出结论的,虽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具体到这篇文章,毕竟停留在浅层的、具体的、简单认知这一个层面上,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丑小鸭》和《道士塔》两课的开始,都是教师巧妙设问启发,使得学生先“乱”了起来。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语文教学,有时难就难在不难上。三位老师选的课其实本身都不“难”,程东文老师利用了文本解读中出现的两个矛盾,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终于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识。尽管这些“说法”不同于“参考”和“资料”,但我认为至少在课堂的“当下”,还是比较有意义的理解。当然,在教学中,这节课中,对于这篇散文的解读,可能会有些偏激,理解也不一定严密,但在打破思维的惰性方面是下了工夫的。
  再以黄琼老师的课为例,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丑小鸭不是鸭”,这本身是一个矛盾;黄老师利用这个矛盾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不难”的童话引导到“难”的困惑中。安徒生预设了故事的结局。但是他笔下的丑小鸭似乎脱离了安徒生,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在他解决了生存、走出去和找到群体这三个问题之后才能变成真正的天鹅,反之,即使他生在天鹅蛋里也无济于事。
  怎样解析这个矛盾呢?黄琼老师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从文学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身份”这个概念的意义。人本没有固定身份,只是你生活着、建设着,渐渐便成为了你自己。黄老师在课堂中,强调了安徒生让丑小鸭历经磨难才变成天鹅,实际是强调人的身份和人的归属。丑小鸭的过程是一个暗喻,讲的是人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是使人拥有身份和归属感的过程。
  当然,说到“难”与“不难”的问题,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相比起黄老师这节课的深度,学生的思想智能储备和认识水平,可能存在一定差距,最好不要真的难倒了学生。
  程瑞芬老师的课则另有特点。读完《道士塔》,学生对这样的一出民族悲剧感到忧愤与痛恨的同时,常常又有无奈袭上心头,而这就已经构成了矛盾两面的基本要素。可以说,现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民粹思想和国际视野、世界意识并存,引导得当是有话说的。程老师正是敏锐抓住了这点,步步引导,层层深入,由昔思今,井然有序。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作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讨伐者,他在文中批判的对象是多元的,情感是复杂的,而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矛盾。这些矛盾,可能无解,可能让人处在两难的选择中。用问题的无解去扩大学生思维的张力,让学生在两难选择中、在不可调和的情感矛盾中去思考悲剧的根源,可能是本课最成功的地方。
  说到让学生“乱起来”,还有一句最后“不乱”的后话。那就是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个“多元有界”的基本原则。中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独特时期,所以教师还是要保持必要的主导作用,在大的原则上还是不能“乱”,——譬如“敦煌学”的兴起与王圆箓的愚钝庸碌以及当时管理者的昏聩贪利之间的主客观关系,认识得可以更清楚一些,不可由于害怕被人指责为意识形态话语而放弃旗帜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则实录都围绕“矛盾”展开。有的矛盾,在课堂上解决了,有的则留到了课下,还有的甚至“不可解决”。矛盾的发现、呈现与探索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最有意义的部分,而能否解决反而成了一个次要问题。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矛盾,正是语文教学智慧生成的磁场所在。
  安徽潜山县潜山中学 2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