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了解学生”的实践探索
作者:薛 琴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背景,为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起点提供依据
每次在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前,我总要做两件事,一是查阅学生的入学档案,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成长历程、家庭背景、特长爱好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二是进行一次关于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你是否喜欢语文、你认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写日记吗、你是否喜欢作文、你以前读过哪些名著、你认为语文课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等十多个问题,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情况作具体详尽的分析,然后梳理出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存入语文学习档案中。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个别学生的指导计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寻找教学起点。学生的原有知识是新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起点。每次备课我都要用大量的时间通过课前谈话、针对性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现状,从而确立教学的起点、重点和难点。如备口语课《说话要得体》时,我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交谈,给学生讲了一篇小小说:某业余作者带着他的电影剧本千里迢迢去见一个著名的导演,导演生病了,正躺在床上休息。作者恭恭敬敬地递上剧本,说道:“请您有时间能拜读一下吾近期大作。”导演是个生性非常幽默的人,接过剧本,说:“我生病了,对不起,拜读您的大作是不可能了,我能不能躺着读啊?”作者连忙说:“您休息,您休息,改天吾再光临赐教!”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大笑呢?是不是小说有问题啊?问题在什么地方呀?怎么改啊?”学生争先回答:“‘吾’是文言语言。”“‘大作’应改为‘拙作’。”“‘拜读’应改为‘赐教’。”“‘光临赐教’应该改‘登门请教’。”我进一步问:“这属于什么问题啊?”学生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说话不得体。”在这个谈话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地测试,了解到学生都已经感知到说话要得体,同时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如何在口语交际中准确使用得体的语言,但感知、掌握的程度、表达能力上还是参差不齐。
我又与部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更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口语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如课堂上、会场上、面对老师与陌生人等场合,在这些场合中,学生常表现为怯场、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结结巴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更不要说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表情达意了。一句话,总给人关键时候上不去的感觉。
在这样的知识与技能起点上,我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几个情景对话的片段,在一步步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得体的能力。例如,我让学生看了一段中央台电视节目“绝对挑战”的录像后说:“假设你现在就是面试人员,在这一轮中将有一人会被淘汰,考官让你们推测谁将会被淘汰,并说出理由,你将会如何评价别人,展现自己文明得体的风采?”
我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并让他们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扮演里面的应聘者,一名同学扮演考官。我担当主持人,其他同学做观众,对学生ABC做出支持的选择。
我让学生在假设的场景中作评价别人的发言,趣味性、目的性强,在双方的对话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文明得体地应答。而在整个情境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话说得不得体的地方,其他学生也针对三个表演的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评价,使学生在自己的听与说中体会到说话怎样才能文明得体。学生最后总结时说:“老师,以前我们以为自己说话头头是道,可今天才感觉到我们说话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啊!”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说明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可见,课前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二、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生成状态,适应学生特点,调整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争论,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争论被视为课堂意外或者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而被教师忽视或者以断下定论迅速告终。其实争论所蕴含的教学意义比武断地给出定论重大的多。如果教学中针对“争论或者截然不同的意见”加以引导,给出教学的宝贵时间,引导争论的双方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者换个角度思考,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状态,适应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那么,学生就会对问题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最终实现对问题的明晰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一课文《前方》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意见不一: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有的学生不同意,结果引发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在第7节上,我让双方各自再把文章细细读一遍,找出每一节的中心,想想究竟应该怎样划分?在同学们深入阅读之后,双方意见最后速成了一致。
在《前方》一课快进入尾声的时候,我把问题交给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提问来调整教学进程,密切关注学生的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
师:刚才都是老师提问,同学们回答,现在倒过来,大家阅读第11节,把你们的疑问提出来,让老师来回答好不好?
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并贴纸于黑板:
(1)这里的目的地指什么?为什么说总想到达又不能到达?
(2)既然不能到达。我们又何必去追寻?
(3)人们走向前方,到处流浪,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句话是不是矛盾呢?人生难道就是矛盾么?作者的思想是不是很消极呢?
(4)作者为什么说崔颓“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避风遮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它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呢?
师:同学们提了好多问题啊,如浩荡江水,连绵不断,太有水平太有深度了,很让我头疼,怎么办啊?哪位同学能为老师分愁解忧啊?
这一招果然奏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回答的质量还非常高。如一位学生这样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是指理想,归宿。人生总是在不断探索,人们总是不满意现状,实现一个目标,又有新的目标在等待人们去实现,因而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彼岸。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第四个问题:人有实实在在的家,可心中还有一个理想的家园,这就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提问,将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允许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所学知识存在的疑虑提出问题,这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适应学生特点,更能有的放矢。
三、在把握学生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何写好作文开头》一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写记叙文开头的几种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2.在仿效精彩开头的基础上,尝试创作不同模式的开头。上课伊始,我将写好文章开头的重要性介绍给学生。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开头,分析研究各自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了解到学生开头常见的毛病有:1.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有人把它比作大头娃娃。2.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3.追求花样弄巧成拙。然后让作文好的同学谈一谈经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仿一些名篇或优秀习作,进行实战练习。
例如在训练“渲染气氛描写式”开头这个环节时,让学生先欣赏“渲染气氛描写式”开头的两个精彩片段。
学生学习揣摩范例之后,我结合这几天阴沉寒冷的天气,适时地引导学生以《又到秋雨纷飞时》为题,仿照上面的两个例子,用“渲染气氛描写式”写一段记叙文的开头。在训练过程中我不停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写作状况,对困难学生给予个别指导,结果全班学生都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优秀学生还写出了很有个性的开头。
上海师大人文学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