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课例一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作者:洪劬颉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请举手。(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由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弘,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大家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写了王勃的父亲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景—情”。
  生7:我抓住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
  师: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8:先是大怒;后来看到文章第一句,是不屑一顾;到第二句是“沉吟不言”,陷入思考;等看到那句名句时,便“矍然而起”,已经深深地被文章折服了。
  师:请大家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句话划出来。为什么都督阎公会说“老生常谈”呢?
  生8:因为八个字就只讲了地点。阎公本来是想给自己女婿出风头的,却不想被王勃抢了风头。心中本来有气呢。
  师:你倒是很注意抓住人的心理来推测。那为什么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又“沉吟不言”呢?
  生9:这是一种宏阔气象。在天上是连接两个星宿,在地上是连接两座山。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拟人化,把一种登临高阁的恢弘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师:这里面的“襟”“带”是什么用法?
  生:(杂)意动用法,以……为衣领,以……为衣带。
  生10:如果说第一句没有什么新意的话,这两句一下子令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体现出一种恢宏大气。
  师:举例说明。
  生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师:这里面“雾”“星”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做状语,像雾,像星星(一样多)。
  师:写人时,写这些“俊采星驰”分别写了哪些人?有什么特点?
  生11:都督阎公、刺史宇文、孟学士、王将军,还有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师:那从“沉吟不语”到“矍然而起”这种态度的变化,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
  生12: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开始变化,前面都是写别人好,从这儿开始写自己不好。
  生13:不是,这是自谦,是一种说话的技巧。应该是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开始变化的,因为前面是写人,这儿开始写景。
  生14:也不是,应该是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变化的,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师:大家看,这三种答案,哪一个最好?
  生:(杂)三。
  师:请大家把“披秀闼,俯雕甍”划上着重号,自己读一读,用“自己的腔调”读一读,看前后景物、表达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变化?
  生15: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由静而动,二是由暗到明,三是由远到近。
  生16:由散到满,前面的景色都是粗线条的,后面的景色都是“满眼的”。“旷其盈视”“纡其骇瞩”“扑地”“迷津”都是满眼的景色。
  生17:胸襟由局促到开阔。
  生18:心理上的变化,如果说坐在那里看窗外的风景,是“欣赏”的话,那么打开窗门之后,则是被一种崇高美所震惊。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8:从三个字可以看出,一个是“骇”,使自己的眼睛受惊(教师补充“骇”是使动用法);一个是“穷”,渔歌既然优美,就不能。响穷”,“穷”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补充:“穷”即“尽”);一个是“惊”,把雁群在寒风里发出的呼唤写得富于人格。从这三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被一种崇高的美折服。
  师:谈得非常到位,还有没有变化了?
  生19:文章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前面先是四句长句,非常舒缓;再用四个短句,非常急促;再“四六字”,顿挫抑扬;而推开窗之后,以非常短促的三个字“披秀闼,俯雕甍”,再以错落有致的“四六字”,抑扬顿挫,节奏富于变化,却又很稳定,感情变得开阔而飘逸。
  师:文以气为主。任何优秀的文字都能够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文章的节奏、速度、语气的变化都是情感变化的表现。请大家自由的、用自己的腔调来诵读这段文字,来体会这种感情的变化。(学生诵读)我们来请一位诵读一下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