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选好时机 选准内容
作者:彭玉华
片段一:一老师上《花未眠》一课,大致流程为:导人—初读把握文章脉络—品读揣摩文句深意—悟读感悟文章主旨—拓展。教学设计应该是明晰流畅的,但由于教师教学目标确立不清,教学内容选择过多,再加上文章本身语句深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麻烦,因此所有环节的完成时间都不够,但教师还是走马观花式地带学生跑完了整个过程。其中初读把握文章脉络阶段连两分钟都不到,学生就算一目十行也难以看完,其他环节匆匆而读,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文本,更谈不上领悟作者深刻的审美观点了。而在拓展环节却花了将近五分钟。拓展内容是宗白华的《诗从何处寻》,且不说拓展的内容与课文内容本身有多大关联,如果舍弃拓展环节,把花在拓展上的时间用于学生初读、品读、悟读,学生肯定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更深刻地体悟文章主旨,达成课文目标。
片段二:一老师上《我与地坛》一课,大致流程为:导人—明确目标—整体感知—揣摩第一部分—小结一拓展。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体会独特的景物描写来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通过对逆境生命的感悟达到使学生珍爱生命的目标。按部就班的上完前面的环节,拓展部分教师选取了如下内容:林肯克服苦难终当总统,桑兰笑对苦难搏斗病魔,加州一模特利用苦难获得成功。胡杨树抗争苦难扎根沙漠。拓展内容相当丰富,但我看未必妥帖。苦难之于生命时有发生,但天灾人祸毕竟是不正常现象,是为数很少的,大多数人都还是过着平安、平常、平淡而又自然的生活,因此与其拓展这些苦难人生,倒不如引导学生讨论正常的人该怎样面对生命、善待生命,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富有现实意义。
片段三:一老师上《我的呼吁》一课,大致流程为:导入—介绍作者—读第一、二、三、四段—拓展。教师匆匆带领学生过完前面几个环节,花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拓展课外内容,先是播放一组镜头:20世纪践踏生命组图,如遭受战争苦难的伊拉克、阿富汗儿童,非洲缺吃少穿的贫困儿童等,然后是播放“祈祷”的歌曲让学生听。事实上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透过作者深刻的语言体悟其生命伦理观,如果不从揣摩语言人手深入文本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拓展的内容不仅耗时太长,且与语文关联不大,在图片音像的播放中,语文课的“语”和“文”也已经消失殆尽了。
只要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就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显然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深意就在于此。因此“课程资源”的引入、“文本观”(超越传统的“教材观”)的广泛使用成为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也足以说明,在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适当引入课外资源是必要的,是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但反观上述三个课例,课外资源的拓展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给人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之感。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过分拘泥于课前预设的教学设计,不管有无时间都要将课本剧进行到底;二是没有深刻把握课内文本与课外资源的关系,致使两者关联不紧甚至脱节。说到底,许多老师在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更多的是为设计而设计,至于何时拓展、怎样拓展、拓展的内容到底能否促进课内资源的学习、能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考虑得就不够了,使得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成为了新课程的一张标签,重形式轻内容也就在所难免了。鉴于此,笔者以为在拓展课外资源时应考虑到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动态把握课堂,选好拓展时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其决定性因素是人,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场所。是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因此教师应从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动态把握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而不能一味机械呆板地执行预设的教学设计。基于此,教师在拓展课外资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取舍,而不能强行完成预先设计的教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并非每堂课都要进行拓展延伸。如前所举的第一个课例,当课内的文本缺少最基本的完成时间,而又不愿舍弃预设的资源拓展,其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费力不讨好。所以当课外资源和课内资源在时间的使用上出现矛盾时,教师一定要做出取舍,确保用足用好课内资源。此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课内没学好,课外拓展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拓展的时间也不一定非得集中放在课堂的结尾;分散放到课堂教学之间也许效果会更好。如《花未眠》一课涉及到很多的文化名人雷诺阿、米开朗琪罗、宗达等,教师如能在讲到这些人时适当拓展,既能引起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事实上很多新课导入也是课外资源的拓展。总之,选好、选准课外资源拓展的时机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能动态地把握课堂,根据课堂即时的样态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而不能牵着一群活生生的学生机械地上演教案剧。
其次,领会文本内涵,选准拓展内容。选好拓展时机,还要选好拓展内容,否则只会浪费时间。高耗低效。选准拓展内容的基本点是所选内容一定要和课文有紧密的关联,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纵横迁移。如第一个片段中把宗白华的《诗从何处寻》作为拓展内容,其与课文的关联程度就远不如举雷诺阿、米开朗琪罗、宗达等人发现美、创造美的事例紧密;而第三个片段所列举的儿童镜头和“祈祷”的歌曲更是严重脱离文本;课内课外两张皮。要改变这一点,首先要深刻体悟文本内涵,这样才可能选取适当的课外资源而不致发生偏差;其次要切实领会作者、编者意图,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作者和编者的本意显然是激发学生直面生命、珍爱生命之情,而现实生活中他们身处逆境命运悲惨的毕竟是少数,明乎此也就知道从在顺境中更应珍爱生命的角度选取拓展延伸内容可能更为合理;再次要结合学生实际,拓展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将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花未眠》一课选取学生身边的美来拓展效果可能会很好。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