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从“解答距”看问题类型

作者:张广武




  有幸拜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一书中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孔乙己>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文。通读之后,受益颇多,亦引发了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的思考:问题可否分类?什么样的问题更适用于课堂并利于学生的发展?
  问题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过程。是将教学内容具体转化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评价与创新意识的过程。在对问题类型的研究中,有一个“解答距”的概念。心理学家把由问题的刺激情境到解决问题的轨迹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可以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微解答距问题、短解答距问题、长解答距问题和新解答距问题。转化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类型,大致可以对应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
  微解答距问题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最低、难度最小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属于确认语言信息的知识性问题类型。这类问题,答案大都是现成的,不具有太多的思维价值。如:《孔乙己》的作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对于他,我们还有哪些了解?等等。语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大都通过这类问题得以展开与实现。
  短解答距问题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较低、难度较小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属于理解性的问题,需要有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运用,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思维的结果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李镇西老师《孔乙己》中有关小说的环境及孔乙己特殊身份的相关问题,均属此类问题。难度较上一等级大,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可解答。阅读教学中此类问题应该占有很大的比例,结合语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大都需要设计此类问题。
  长解答距问题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属于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作参照,对阅读材料的合理性作有理有据的体悟与评判,其结果可以是多元的,能体现出学生个性的差异。如李老师《孔乙己》教学中的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人的讨论。这种问题立足于文本,统摄全局,且指向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获得,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后,必须借助于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才能解答。这种提问,对于学生全面透彻地把握文本、主动探究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解答距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的问题情境。这类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属于创造性问题,是重在根据阅读所得,创设情境。表达出独创性见解的问题类型。就阅读来说,创造性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开拓眼界,培养对文化的敏感性,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背景知识、个体经验等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及相关文字信息,灵活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充分显示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创新才能。如李老师《孔 乙己》教学最后布置的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
  四种类型的问题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合理安排好四个等级的问题,让它们有机配合,使得学生的思维合理有序地运转起来,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欲望都能够得到激发。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各种等级的问题在课堂中没有侧重。其实在课堂中,最多出现的是中间两个级别的问题。短答距和长答距两种问题情境的设置,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关键,涉及到对文本准确把握和有效阅读,涉及到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理、鉴赏及评价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它们是下一步创造性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等,学生所有的所谓创新都只可能是博人一笑而已。而在这两种问题中,又有价值的高低。像李镇西老师《孔乙己》中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它的价值就在于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从课文的全局出发,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拥有自由驰骋的天地,思维有着充分发挥的空间,课堂上能形成文本(作者)、学生和教师的多重对话。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请你以“——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出理由。李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四种等级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重要的,低一级问题的提出及解答是上一级问题的进一步提出与解答的基础,同时学生的学习价值也会随着问题的难度合理提升而递增。最有价值的问题是最难的问题,但它们又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低一级问题的解答上。
  江苏省苏州中学 2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