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群众”角色不可小觑

作者:张增光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结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赏读、品析的对象。而在一些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常被忽略的次要人物,我们姑且称之为“群众”。这些人物往往被我们忽略,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他们在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烘托主要人物、渲染气氛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变色龙》中情节的推动者
  
  奥楚蔑洛夫无疑是《变色龙》一文中的主角,狗咬人案件的主审法官。文中的“群众”则是这场官司的旁听者,是奥楚蔑洛夫表演舞台的搭建者,也是情节的推动者。很多时候老师只关注奥楚蔑洛夫的语言、行动的变化,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味,却很少让学生注意里面的群众角色。“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群人像舞台的聚光灯一样,瞬时使奥楚蔑洛夫处在大庭广众之前,光天化日之下。有这一群人在,便有了奥楚蔑洛夫绝好的表现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维护“法律”的尊严,也为了给群众一个廉明、公正的法官形象,奥楚蔑洛夫决定认真断案,给受害者一个交代,把“罪犯”绳之以法。正是这一群人拉开了奥楚蔑洛夫断案的序幕,真正的好戏才有了开端。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这一声如晴天霹雳,把奥楚蔑洛夫吓出了一身冷汗。也正是人群中的这一声,瞬间改变了奥楚蔑洛夫刚才的决定,情节开始发展。
  当巡警说不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开始改变决定。当巡警再一次改变说法时,“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又有人附和着说。这群人好像看出了奥楚蔑洛夫的心思而故意逗他,准备看他尽情表演。是巡警的一句话和这一群人的嚷嚷,让奥楚蔑洛夫又改变了主意,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可以说,正是有这一群人的存在,才能有奥楚蔑洛夫变化无常的表演,正是这一群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见风使舵、溜须拍马、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才有了一场极为可笑的滑稽剧。
  
  二、《范进中举》中主题的强化者
  
  《范进中举》一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丑态和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以及张乡绅和众乡邻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变化,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世人灵魂的扭曲和社会的世态炎凉。文中胡屠户、张乡绅着墨较多,写众乡邻只是只言片语。但是没有众邻,科举对世人灵魂的扭曲及社会的世态炎凉就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文中对众乡邻的描写大致有三处。一是送东西。范进中举后,众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而在范进从城里乡试回到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了,自己的老娘也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如此困难关头,却不见一个邻居送一个鸡蛋、一粒米帮老太太度日。二是帮出主意。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众邻居的手拍得是那么虔诚,话说得是那么亲切。这几句话既奉承了官差,又帮着出主意医治范老爷的病,可谓一举两得。第三是捶胸抹背。“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如果是中举前,谁都唯恐避之而不及,更不会给一个落魄的相公捶胸抹背。
  如果说胡屠户、张乡绅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感到可笑和可憎,那么众邻的这些表现绝对会让学生震撼。如果胡屠户、张乡绅只是个别现象,不足以说明科举制度的罪恶,那么众邻的表现则完全能让学生领会到科举的“深入人心”,世人灵魂的扭曲,社会的世态炎凉。文章的主题在众邻身上得到强化。
  
  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主人公的烘托者
  
  鲁达是《水浒》中给我们印象较深的英雄人物。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肝义胆而又脾气火暴。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情节一直是我们上课时津津乐道的。其实,鲁达的身手和性格,除了店小二的两颗门牙和郑屠户被三拳打死可证明外,文中还有三处群众(含店小二)的反应,也从侧面烘托了这一点。
  “众邻居并十来个火家,哪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想那郑屠是平时谁都不敢惹的人,在当地是一霸。没有相当身手,谁敢招他惹他,避之还唯恐不及呢。而谁都没想到,鲁提辖居然敢“该出手时就出手”。强强相碰,谁还敢劝。“郑屠的十几个火家都不敢劝,连店小二也惊得呆了”。这些人的反应,有力地烘托出鲁达的豪气和胆量,也让人想象到他高大威武的身体和超群的武艺,以及看到鲁达的疾恶如仇、拔刀相助的耿直性格和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
  精彩的三拳描写从正面展示了鲁达的英雄性格,值得让学生去品味、欣赏;而三处“群众”的侧面烘托,同样也树立了鲁达的豪杰形象,更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也值得让学生去揣摩、咀嚼。
  
  四、《最后一课》中气氛的渲染者
  
  国土失陷,任人宰割,连说母语权利也被剥夺了,何等痛苦,何等悲哀。这最后一课必定是悲愤的、庄严的、不寻常的。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学校的安安静静、韩麦尔的绿色礼服、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一切让人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而文中的“镇上的人”更为这种悲愤、庄严的气氛抹上重重的一笔。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不是重大事件,镇上的这些人不会出现在学校的教室里。从镇长到邮递员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个个是严肃的、忧愁的。从他们的脸上我们读出的是悲愤、严肃、庄严的气氛,是一种凝重的爱国情怀。这些人的到来让小弗朗士感到吃惊,这种气氛更震撼了他的心灵。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虽然寥寥几笔,但他们和布告牌、韩麦尔的衣服、礼帽一样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
  综上所述,群众角色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在课堂上,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主要人物身上时,别忘了给“群众”一点余光。这点余光或许会让学生获得全新的体验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许会让你的课堂独树一帜,不步人后尘。因为,教学只有关注细节,才能收获巨大。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学 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