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别辟蹊径 寻芳探幽

作者:朱卫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谈生命》是冰心极富代表性的散文佳作。其文清新典雅,其理娓娓人心,涵泳吟读,如品香茗。该文属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品语言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但在一般的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容易出现程式化现象,通常是学生先找出可品之处,加以揣摩,教师点评,然后读一读。这种方式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时间一长,学生可能会“审美疲劳”,流于形式。因此,换一种方式,有别于常规,成为我设计本课教学的思考点。
  细读全文,我感觉“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值得细揣。它属于议论,“要记住”是在告诫读者,触及到了本文的写作意图,且两个分句与前文内容相照应,句式对称,属于警句类型。凭语感,我感觉“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中“死湖”与“空壳”放在句中有“突兀”之感,虽表意准确,但读来无音韵律动之美,且按一般读者的阅读取向而言,这两个句子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文情并茂的美句。于是我决定以这个句子为突破口,打开它去让学生寻芳探幽。
  教学伊始,我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一道填空式的语言运用题(即句子仿写):“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______;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______。”学生哗然。我强调不能与原文相同,横线上内容讲究准确和文采,不过这需要认真细读课文,从中得到启发。学生遂细读沉思起来。
  10分钟后学生发言,我相继作了适当评点:
  生1: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错过了晚霞的绚美、新月的照耀及桃林的芬芳: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错过了艳阳的温暖、甘霖的甜美和鸟儿的亲近。
  (评点:你课文读得很仔细,读出了生命旅程中那些让人向往的美好事物。)
  生2: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不能在归人大海时坦然地吟唱;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不能拥有落叶归根时那从容的平静。
  (评点:这位同学读书非常细腻,你看,他把生命终结时那种平静而坦然的心态找出来了,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生命的尽头应该是这样。很好,句式也整齐。)
  生3: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不能领略生命旅程中那交织着的欢乐与痛苦、享受与奋斗;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不能体验成长历程里那伴随着的愉悦与挣扎、欢乐与焦灼。
  (评点: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目光很深邃。是的,痛苦和欢乐在生命流程里是相伴相随的。提炼得很准确。)
  生4: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会在一弯死水中匆匆结束本该辉煌的一生;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会在漆黑地层里默默放弃可以灿烂的年轮。
  (评点:多么理性的认识,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
  学生的回答在不断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我感觉文章最重要的东西学生已经体味出来了,这一仿写回答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发现、再表达的过程,与一般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真正自觉地深入了文本,且结合了语言的表达训练。
  根据课堂的进行状态及效果,教者让学生小结生命过程的特征,并且再次品读“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的文字,感受语言美,体会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然后再回到这道题上来。
  师:刚才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了很多优美句子,但作者却用了“死湖”“空壳”,你认为好不好?
  生5:不好,因为文采不够。
  生6:不好,读出来有些不畅快。
  生7:好,因为作者说得很实在,况且很简洁。
  师:都有道理,好不好我们就先不说了,或许因为文学是个性的表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来猜一猜,作者用这两个词有何特别用意没有?
  生8:在吓唬我们。[众笑]
  生9:应该是提醒吧,如果生命不流动,不生长那后果就很可怕了。
  生10:“要记住”就表明是在叮嘱读者。
  师:是的,冰心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作家,她用殷殷叮嘱之语在劝诫每个人生命在于奋斗。也就是说,奋斗是生命的意义,所以苦痛就不该畏惧。
  师生揣读结尾文字,体会文章的深化收束。最后学生整理自己的填空仿写,整理完毕,即初步结束本课的教学。
  教后体会:不断更新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方面。《谈生命》怎样处理才能把语言赏读落到实处,找到便捷的入口很重要,好的切入口就像一根有力的杠杆,能撬起全文的教学。我选择用仿写句子的形式来结构课堂,除了能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文本外,还能很实在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散文语言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读”和“说”上,或许“写”来得更实惠些,以“写”带“读”,以“写”带“品”,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会更有裨益。
  湖北监利县朱河镇初中 43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