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意识·策略·执行力

作者:夏杰祥




  意识——强烈的希求成功的备考意识。
  《孙子兵法》开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现时的高考体制下我们是否可以杜撰这样的口号:高考者,人生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可不察也!”一语断尽,不容置疑,因为备考需要这样的气氛与心态。“备战高考!”以战争喻高考可谓颇具中国特色的天才之喻。如果说“战争是血与火的考验”,如果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么,高考就是智与勇的较量,需要我们拿出全部的智慧与勇气确保首战必胜。战略策划的第一要务在于统一思想下定决心,然后才是谋划与部署。这一务虚的环节十分要紧,唯其如此才能激起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备战状态中去。
  高考备考无疑是一场持久战,持久战的耐力来自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为人生而战,为未来而战,今天的任何疏忽与侥幸都可能是高考考场上的灾难。惨烈的备考之战于是充满智慧之美、勇气之美。随之而来的是要有全局意识、问题意识、激励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要始终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面对的“敌情”,要经常冥想出各科的目录系统、题型样式、应试情境,反复模拟,了然于胸。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要知道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要让问题的暴露成为一种幸福。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善于自我保护,要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协作共赢,拒绝诱惑,回避热闹,努力进人“静”的状态。
  
  策略——政策和策略是我们的生命。
  这实际是规划意识的具体落实。所谓策略就是实现目标指向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就是实现效能的最优化。寻求最优化的个人方案,以达到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的境界。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学科策略,一个是时间策略。使自己的规划目标化、视觉化、日期化、数量化,并且不断地及时地反思、发现、改进。
  对于语文学科,我从备考内容和时间进度两个维度作了如下的整体规划:依据考纲将备考内容整合为五大板块——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将备考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专题复习阶段(侧重语基和诗词鉴赏)、课本梳理阶段(兼顾会考,梳理课本,突出古文)、专题提升阶段(开放式、针对个别、暴露弱项、专项突破)、应试强化阶段(考前一个月,以读题做题为主,清晰知识体系,训练答题技巧),两相结合,各有侧重,前后呼应,因人而异,张弛有度,立体推进。但两者并不一一对应,因为诸如语基、古文、写作等仅凭专题集中复习难以奏效。
  语言基础知识是复习效率最低的一个板块,它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常做常错,突击复习收效甚微。我的对策是小步走、长流水、常错常做,一路带着语基走。全程四个阶段虽各有侧重但语基始终不放。第一阶段专题复习中简要梳理相关知识点,继之以专项训练,展开竞赛人人过关。第二阶段课本梳理,以教材为序集中消化。第三阶段建立“个人档案”,缩小范围量化突破。第四阶段,考前设计了语基集中营,30天一天一道题,要求5—10分钟完成。
  语言运用题15分,历来是高考试验田,神出鬼没变化多端。这类题靠的是基本的语言敏感和组织能力,突击的效果不会很大。我的对策有二:结合作文训练评改以及课堂教学即时即兴进行常态训练,同时敏锐地捕捉文化热点、社会热点,设计训练项目。第二,大量搜罗新题型,集中示例,做到有备无患见怪不怪。
  现代文阅读的客观题是中国特色的无聊题,对此我是无所作为,只在专题复习阶段就此类题常见的设题点和设题陷阱作简要的陈述和例解。少数学生此类题的感觉特差速度特慢,只好个别对待。主观题的应对主要突出思路和规范的训练,此类训练选题选材很重要,大多数模拟题是莫名其妙的,使用价值不大甚至有害。我认为高考题尤其是全国卷值得珍视,应充分利用,这些题设题规范,思路明确,模拟训练的价值大。此外,强调应答技巧,如:依问作答、找准区间、组织语言、分条设项、尽量多答、书写清晰、积累术语等。临考前以读题、研究答案为主,辅之以精选精练。
  关于古诗文阅读,其中的默写要毫不含糊地绝对拿下。诗词鉴赏部分的分类指导是必要且有效的,但对于文言文部分的复习,我不主张就实词虚词句式等作系统细致的梳理落实,总是怀疑这样做的效益,实际操作起来感觉太恐怖,无异于背记词典,事倍功半。我以为文言功底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语感,所以我把此项复习消解在早读时间里。每一次早读古诗文读背是必需的要求,大声地读、轻声地读、为背记而读、边读边圈点批注,就这样课本被翻检了四遍以上。再辅之以简要的归类提炼专题练习,效果是可靠的。
  写作的真正保证来自日常的基本功训练,临时抱佛脚是枉然的,但复习阶段的无所作为又是绝对错误的。我认为作文的备考工作旨在储备素材、激活思维、磨砺语言,为此我设计了两套系统展开训练。一是系列专项的应试练习,从审题与立论、例证与引证、结构与层次、辩证与统一、展开与深入、创新与美化、题型与应试等七个方面设计指导与训练,尤其强调交流评改这一环节,保证应试写作的人格规范。另一系统是课前的自由演讲。这一设想的初衷是为了挽救语文复习课的边缘化窘境,因为高三的语文课堂迫于应试的压力已经变味,无法实现常情常态,差不多沦为备考的“弃儿”。同时,写作训练的量已经无法保证,但作文的核心在于思维与表达,阅读、思考、抒写是作文的三要素,是不能停止的。而课前的自由演讲实现了这一要求的现实可能,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灵丰富起来,我们的思维灵动起来,我们的表达鲜活起来。
  
  执行力——一切成功取决于前线执行力。
  “一个为心中的目标默默前行的人,全世界都为他让路。”高考备考是一场韧性的战斗,需要持久而坚定的执行力。一是执行自己的规划和意念,需要战胜来自自身的惰性。二是要让学生执行老师的指示,相信老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当然,也当尽力保持语文课堂的魅力,想方设法让复习课丰富多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打开一条通道,引领着同学们“冲破封锁线投奔解放区”。
  安徽合肥168中学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