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北京的符号”再思考

作者:王大绩




  眼看2007年的高考要到来了。人们在谈论备考应考的同时,总是要提及以往的高考,特别是2006年,因为它对今年来说最具参考意义。不久前幸会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听到他的一个观点:2006年高考作文题中,最精彩的是“北京的符号”。这一断语,我不仅完全同意,且引起了对高考作文问题的再次思考——对今年及以后的思考。其结果是,从对这一题目的处理,可以总结出一些写作高考作文的规律性思路与方法。
  去年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的提示语可谓独具匠心。它首先对标题核心“符号”做出简明清晰的定义——“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接着从多角度对普遍公认的“北京的符号”进行举例,意在启发、帮助考生开拓思路。更为精彩的是,题目明确提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这就为考生展示出无限开阔的构思空间。题目以加重字标明的“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鲜明地揭示出题目的实质:对北京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和对北京时尚与未来的憧憬。这的确是最精彩的一笔,它明确表明,作文既可以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容许充分展开广阔遐想。与某些或拘泥于现实,或偏向于创新的题目相比,“北京的符号”伸缩自如,可进可退,启发考生写熟悉的生活,从而更贴近写作的原本意义。
  如是,写这篇作文有着四种构思可能:恪守传统、别辟蹊径、移花接木、左右逢源。
  其一,恪守传统,演绎已得到普遍公认的“符号”。要实现这一方向,绝不是知道故宫、四合院或老舍作品的名称就可以了。它需要对相关内容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更需要相当的认识与感悟。无论积累还是感悟,都需要“专攻”,也都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才可能实现创造与超越。
  其二,别辟蹊径,表现今后可能涌现的、将被创造出来的新“符号”。作为北京的考生,当然希望他们都熟悉、热爱自己的城市,但这不太可能。如果一个考生不熟悉传统的“北京的符号”,他只能别辟蹊径,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创造为“北京的符号”。就情理而言,同学感知进而熟悉某种事物,都是在北京实现的,这些事物本来就与北京具有必然关联;当然他们也具有使这些事物成为“北京的符号”的潜在愿望。别辟蹊径,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另一方向,它体现着对传统的突破、对未来的憧憬,要求写作者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与表达水平,理所当然应受到鼓励。
  其实,传统的北京符号,人们尽管似乎耳熟能详,实际上也很变幻流动,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永恒的符号。辫子曾是北京发型的符号,长衫曾是北京服装的符号,豆汁曾是北京饮食的符号,四合院曾是北京居所的符号,人力车曾是北京出行的符号;现在已让位给不断更迭的、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符号,逐渐沉淀为悠远的陈迹。老居民有老居民的符号,新居民有新居民的符号,高楼林立是符号,农家小院也是符号。允许正向思维,也允许逆向思维,更允许辩证思维。扬沙天气、周君作人,是不是北京的符号?你说,它们不具备“传承价值”;我说,对它们的反思或批判具有无以替代的“传承价值”。长城,曾经是闭关锁国的符号,如今是国际交流的窗口;故宫,曾经是专制帝王的符号,如今是人民认识历史的博物馆。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中,那些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当然更具有辽阔的发散空间。
  其三,移花接木,在传统的“符号”里,装填熟悉的生活内容。北京植物园是北京的符号,那里面种植着南北嘉木奇花,熟悉植物的同学可以一展身手。北京动物园是北京的符号,那里面驯养着世界异兽珍禽,其中最尊贵的住户是大熊猫。不能因为大熊猫是四川特产就不承认它是北京的符号吧?北京博物馆,尊奉古今贤士英才;北京琉璃厂,珍藏历代翰墨文物。北京央视的百家讲坛,当然也是北京的符号,在这个讲坛上,可以讲红楼,谈金庸,品三国,论鲁迅,孔庆东博士说得好,它“坛坛都是好酒”。
  移花接木,熟悉的事物完全可以遁形转化。例如下面这则作文片段:
  一组青铜雕像吸引住了我。这无非是一组城市雕塑小品:两位下棋老人,四目注视着膝下的棋局。雨线在铜像上进溅嬉戏,那般顽皮恣肆。我不由停下脚步,细看那两位老人。右边这一位,长袍马褂,一种学究模样,彬彬有礼地徐伸右手,请对方出着;对面那一位,短衣宽裤,劳动者打扮,眉飞目炯,动作张扬,正高举一枚棋子,敲向棋盘。整个雕塑,呈现出苍凉的青铜本色,只是膝头臂肘,被人们长期摩挲,变得光亮。雨水是如此放纵,向老人的头顶项背泼洒,形成一股股湍流飞瀑,在棋局上漫流。而这两位老人,犹如置身于另个世界,享受着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那份愉悦,任凭风雨喧嚣。毫不在乎。“好一份豁达!”我感慨,油然生出一丝歆羡,从心底涌出深长的喟叹……
  你能看出吧,青铜雕塑的形象中,装填的正是东坡先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豁达大度的情怀啊!
  其四,左右逢源,对传统的“符号”或创新的“符号”,进行辩驳或议论。高考阅卷中,一位同仁质问我:苏轼来过北京吗?言外之意是“苏轼”不能用来写“北京的符号”。你说不能我说能,那么,把我们辩驳的情境或过程写篇作文不也很好吗?这不是一篇作文的精彩创意吗?
  在此引用几段有关的论述,也是对我以上认识的佐证: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在《符号的象征空间》一文中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这个城市赋予我们的象征意义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有整体的政治、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城市象征符号,也有局部的、专业的、景观的、遗迹的城市象征符号,更有属于地域、群体和社区的城市象征符号,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参与和解释中去建立自己关于这个城市的符号象征。……符号及其象征总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浓妆淡抹皆相宜,全看考生或者说作者怎么去认识、理解和描写了。
  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马相武教授在《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要评》一文中说:
  无所谓什么是什么不是北京的符号,关键是看考生如何看待如何提出如何演绎某种很平常的事物现象,并使其最终被读者认可:这就是北京符号。因为这样强调,应该是更加有利于考生发挥出奇制胜和语言周旋的本领。在一定意义上,是在鼓励创新和创意,鼓励独特性和日常性,也是鼓励以似乎平凡普通的取材、奇兀超常的思维和议论最终征服听众读者。
  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在《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总体评价》中说:
  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东坡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说司马迁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迫于种种压力失掉了尊严和信仰的时候,“天地苍茫一根骨”的司马迁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北京的包容与大气,又有什么绝对永远不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都可能成为符号,而让它们真正成为某种符号,必须仰仗的则是写作者卓越的思维。
  “北京的符号”像一块试金石,测试出作文考场和作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作文构思空间亟须开拓,而思维拓展的双翼是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基础是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和感悟深度。
  阅卷期间,我们多么希望见到这样的文字啊:
  2016年,南水北调工程胜利竣工,城郊四座大型水库,描绘出北京波光粼粼的新符号;
  2026年,台湾回归终于实现,祖国统一纪念碑在北京隆重揭幕,成为北京精彩的符号;
  2036年,北京承办第2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国队夺冠,“大力神杯”终成北京的符号;
  2046年,环绕北京的绿化带合拢,绿化带宽三十公里,形成北京一挂绿色项链般的符号:
  2056年,文革博物馆剪彩开馆,馆藏纪录了那段特殊历史,成为北京警示千秋的符号;
  2066年,北京航天枢纽落成,连通着太阳系内外星球,成为北京面向宇宙的符号……
  很遗憾,这些文字2006年我们没有见到:但我们坚信,创造性的思维不会永远沉默,希望就在我们的努力之中。
  北京朝阳区陈经纶中学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