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读书人与教书匠

作者:陈 远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正独自在办公桌前神游“故都”,与郁达夫作超时空对话,忽然三个学生神秘兮兮地围过来,问:“老师,为什么你上课说的内容我们在参考书上都找不到呢?”
  听了这句话,心里顿时不宁静了。有一点欣慰,也生出许多感慨:教书十载,这是第一次有学生问这个问题,不容易。
  十分钟以后,学生带着解开谜团的喜悦满足地回去了,我的心却愈发不宁静起来,心头霎时被沉甸甸的两个字占满:读书。
  中国人历来是重视教育的。带着六七岁小孩的家长们在路上碰面,常问的一句话是:“孩子上学了吗?”那情形,就和问“吃过饭了吗?”一样稀松平常。倘在福建,这个问题又会被简化成三个字:读册(书)未?上学就等于读书,这已成为大多数人习惯的理解。在这个前提下,中学生说:读书为了上大学。大学生说:读书为了找工作。于是,中学生只读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大学生只读四六级计算机财经会计MBA……自然,找到了工作,“书”也就读完了。
  我忽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悲哀。记得小时候,老宅里是挂着一副对联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当时不甚了了,长大后颇以为傲:这在老家是一副极常见的对联。后来有人提及我的籍贯,我总会补充一句:是啊,那里出了不少读书人呢!对方也便做会意状:是啊,人又多,又穷,不读书该怎么办呢?我便哑口了。读书,已承载了太多它负担不起的“重任”,并且根深蒂固,不能自拔。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又如何让人坚守住“书”最初的本质呢!
  说到这里,我是很有些庆幸于自己的懵懂的。上中学时,常因看课外书而招致恨铁不成钢的责骂;大学时,有一次居然因为泡在图书馆里而忘记了期中考试的时间……现在想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懵懂”,才让我对书香的那一缕情愫萦绕至今,这也可算得上是一种不经意的“自觉”了罢。
  佛说: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而今手执教鞭,也算是个“度人”“觉他”的行业了吧。只是常常又会发现,这“自觉”却不是一个点、一道关,而是一条须苦心坚持走下去的坎坷之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觉他”,更是少不得一份爱心,一种良知的坚持!
  想到这里,心中的那一片光亮便渐渐灿烂起来。读书既是一种“自觉”,教书便是一种以此为根基的事业。譬如春蚕,“内化”了桑叶之后,终须“外化”成如云霞般的织锦:譬如赏乐,“独乐乐”终究不如“与众乐乐”有更高的境界。读书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孤独,教书却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孤独的巅峰狂欢!
  很佩服先人们的智慧,许多动词都可以配以“匠”字而成为一种行业:打铁匠、剃头匠……唯“读书”二字不可。读书的须是堂堂正正的“人”,而以读书为根基的“教书”,又岂可以“匠”字称之?为了不堕入“教书匠”的泥潭,为了“书”不再承受那不可承受之重,也为了更多的心灵能插上轻盈的羽翼高翔,教师怎能不读书!
  现在,若有学生再来问本文开头的问题,我或许会笑着对他们说:等老师的书将来出版了,你们就能看到了。心里涌起的,是一份读书的自豪与骄傲,更是教书的一份感动与责任。
  多一分“人”气,少一分“匠”气罢!以此与同行共勉。
  福建厦门市科技中学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