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大美为美

作者:王 君

水,山是挺立的山,树木百草是丰茂丛生的。
  生:波浪不是小波浪,而是“洪波”,而且是涌动着的“洪波”,可见是巨浪而不是细浪。
  生:“萧瑟”用在这里不合适吧,寒冷孤独的味道和前后文不相配。
  师:问得好。大家查查字典,看看“萧瑟”的意思。
  生:“萧瑟”有两个意思。这里的“萧瑟”不是冷落凄凉,而是指风吹树木的声音。
  师:对了,我想起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对,你看,“萧瑟”更体现出了境界的阔大不是。
  生:老师,我觉得不仅是描写,只是“沧海”这个词语就能感受到曹操是在以大画面展现大胸怀。
  师: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曹操的这首诗是“歌以咏志”,虽是私人情怀,却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眼界——
  生:大追求!
  生:大画面!
  生:大手笔!
  生:大胸怀!
  师:关键是大胸怀!诗歌虽然只是抒发自己的一腔壮志,没有直接写到国家民族,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历史风云,感受到诗人主宰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概。这就是英雄!每次读曹操的这首诗,都会让老师想起另一位时代英雄——毛泽东。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请同学们朗读拓展材料上的这首散文诗。
  诗人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满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同学们,这就是大美,古人以大为美,今人同样以大为美。现在让我们用大声音大感情读出英雄的大胸怀大气概。
  (生气壮山河地朗读《观沧海》)
  师:“壮”和“大”的联系好像是很自然的,那“优”和“大”呢?现在咱们说说王湾的“大”。同学们可以从比较《次北固山下》和《秋思》入手。
  生:两首诗写的都是游子思乡,但一幅画面很明丽,一幅画面很苍凉。
  生:一幅很明快,一幅给人的感觉很凝滞。
  生:一幅很阳光,一幅很晦暗。
  生:一幅感觉步履轻盈,一幅感觉步履蹒跚。
  师:大家的感受和表达都很独特,“明快、阳光、轻盈”就是因为诗人在景物描写的时候从“大”入手,你发现了吗?
  生:最“大”的是第三、四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看,宽阔的水面,浩荡的春风,很大。
  师:这是空间的“大”。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写了白天和夜晚的更替,还有季节的交换,给人的感觉也很大。
  师:可以说这是时间的大。
  生:还有第一二句中的“青山”和“绿水”也会让人产生春光无限的美妙联想,境界也很阔大。
  生: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候“行舟”,给人的感觉速度很快。
  生:“归雁”和“老马”相比,也是轻盈的快速的。
  师:对了,诗人写作对象的选择和场景的选择赋予了这首游子吟开阔豁达的忧思之美,这当然是一种大美。看来,哪怕是人类的灰色情绪,我们同样可以用“大”的方式来表达。因为“大美”,更容易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说《秋思》让我们感伤的话,那么《次北固山下》则让我们在感伤中会产生意气风发的更加珍爱生活珍爱岁月的豪情了。来,读出这忧伤和明朗交相辉映的感情。
  (生动情朗读)
  师:如果连最具私人化的“忧伤”都同样可以表达为“大”,那快乐和惊喜就更不用说了吧。现在大家再说说《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
  生:“水面初平云脚低”,诗人的视线拉得很远,观察的画面很开阔。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看来诗人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游览了很多景点,这次所见所闻很丰富。
  师:哦,诗人看到的不是一幅图,而是一轴长卷。
  生:诗人既抬头看“早莺新燕”,又低头看“没马蹄”的“浅草”,视角的变换也很丰富多彩。
  生:我最喜欢“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这个“渐”写出了就是在西湖花儿开的繁盛程度也不一样,还暗暗地写出了诗人行踪的变化和心境的变化。
  师:妙!心境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景色越来越美好,所以诗人的眼睛应接不暇,心情自然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快乐。
  生:我来做个总结。这幅长轴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春意盎然,绚丽缤纷。
  师:这次游春,诗人的心情是明亮的,西湖的大气之美,让白居易的这首诗在细腻柔美之外也不乏大气。当我们把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更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大美”和“小美”的区别。以后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一下这不同的美。 《西江月》呢?这首词写的是丰收之乐,是不是也有“大”的特点呢,大家品品。
  生:比较大气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最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稻香千里,蛙声一片,真让人心情舒畅。
  师:蛙声一片,是不是很吵闹啊?这和《钱塘湖春行》中的鸟叫的声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白居易笔下的春天是热火朝天,而辛弃疾笔下的夏末是安静的,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以看出来。这些声音都是陪衬。
  师:这个叫:蝉噪——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对,这种安静让人的心情不拥堵,让诗人的思维和情感处于一种宁静而又敏捷的状态,这也是“大”的一种表现。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天外的星是七八点,山前的雨是两三点,都是很小的数目,为什么诗人不选择星星很多和雨很大的时候来写呢?
  生:少就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啊!
  生:前面是“蛙声一片”了,已经有点儿闹腾了,拥挤了,这个时候的星星少点儿,雨少点儿,给人的感觉是诗人的情绪更飘逸更悠闲。
  师:有意思!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这叫“空白”,留白留得好,诗文中绘画的韵味儿才足。
  生:我喜欢最后一句,“路转溪桥忽现”,让我想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这个句子结尾也能让入产生美好的联想。
  师:这叫言已尽而意无穷。诗里的故事结束了,读者想象中的故事又开始了,诗歌的境界因此而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和延伸。这也是一种大美,意蕴无穷的大美。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出沉醉,还要读出向往。来,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白居易和辛弃疾,通过朗读去游西湖,玩乡村。
  (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学诗的角度有很多,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这个角度比较新奇一些。文学之美是丰富多彩的,“小美”与“大美”的划分仅仅是其中一种比较形象的划分。“小美”有“小美”的精巧细腻迷人,“大美”有“大美”的磅礴壮阔动人。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而又激情洋溢的民族,所以,“小美”与“大美”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篇章。你们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老师更希望在你们的笔下读到大胸怀,大气魄,大追求,所以老师才非常急切地想让你们意识到“大美”之美。“大美”在文学史上是绚烂辉煌的,我们随便举出同学们熟悉的诗句,其动人心魄的原因都来自诗人张扬的笔势和瑰丽的想象。
  师:蜀道之难——
  生:难于上青天。
  师:大漠孤烟直——
  生:长河落日圆。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忽如一夜春风来——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千里冰封——
  生:万里雪飘。
  师: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老师今天念叨的“大美为美”四个字来自于当代散文大家余光中的一本著名散文集,它的名字就叫做《大美为美》。当代散文有“小品文”和“大品散文”之分,余光中则是大品散文的代表作家。余光中曾说过这样的话: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一位作家这样品评余光中的大品散文:他的想象是一架波音747巨型客机,需要又阔又长的跑道起飞,也需要浩瀚的空间来展示壮观的翔姿。这些精美的阐述让老师想起了天风海雨式的屈原,想起了驰骋于九天的庄子,想起了诡异奇崛的李贺,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最后,让我们朗读几首典型的“大美”诗作。结束这堂语文课。
  (学生齐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关山月》和谭嗣同《狱中题壁》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