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用语文知识支撑教学整合

作者:刘占泉




  读过重庆外国语学校王君、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张悦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整合课例,我从中看到一种新的实验思路,即运用“整合”的办法来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实践方面的有力支持。用语文知识支撑教学整合,这是其中蕴涵着的一条宝贵经验。
  “整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就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改革而言,相关理论、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之间,各学段的教材编写、修订与教学实验推进之间,都需要逐步实现科学的整合。本期杂志专栏推出的这组课例,侧重在局部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期待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探求一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新路径。
  从现有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局部的教学整合乃是围绕某种语文知识要点而展开的。比如,“大美为美”这是引入古诗鉴赏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借助历史文化资源来深化对古典作品思想内涵的探究,这是高中较高层次的古典文本解读的一个知识要点(偏重于操作型语文知识);“以主角的职业身份为切入点,透视影片主题,挖掘编导创作的内涵”,这是影视文学鉴赏的一个知识要点。精心提炼出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以之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编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过程和使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这是实施局部教学整合的要义所在。实现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应该立足于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在专门知识的指引下去充分发掘、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使自发变为自觉,按照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高质量地发展语文素养。否则,“整合”就很容易失去依托,流于散漫虚浮,偏离学科教学的正确轨道。
  从现有的实践经验中还可以看到,在围绕语文知识要点实施教学整合的时候,应该注重发挥探究式学习的活力,并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本期三个课例在这方面各有特色,执教者比较好地实现了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有机组合,把传授与探究、点拨与练习巧妙交织在教学过程之中,富于创意,饶有趣味,让整合的清晰理路里洋溢着斑斓的色彩。
  此外,开展语文教学整合实验,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整合”总会不同程度地增多头绪,加大容量,提高教学难度。在合理确定相关知识的难度,考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方面,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张悦老师所做的教学整合尝试,放在一般初中恐怕就难以奏效;王君老师这两次颇有些“另类”色彩的教学探索,若离开她本人特殊的实验背景,复制于一般的初中教学,恐怕也难以奏效。“整合”的教学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但绝不能简单地照方抓药,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测量标高、斟酌取舍。说到底,教学整合实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与执教者个人的教学战略规划密切联系,精确定位,追求真而实的教学效果。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活动逐渐进入了理性探索的实验阶段,人们开始加大反思力度。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两种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陷入封闭孤陋的泥潭,退回到“单篇教学”(阅读)和“篇自为战”(写作),无视单元、“模块”的整体思路,只是埋头赶进度。这种教学活动中,所提取和凭借的语文专门知识往往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教师使用这些知识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削弱了语文知识应该具有的支撑力度。另一种是陷入盲目膨胀的险地,无视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专责,一味扩展教学区域,混淆一般文化知识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区别。这种教学活动中,语文专门知识往往遭到冷落,片面强调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和教学内容的高度泛化。——这两种教学偏向,现象不大相同,本质却是一个。即违背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的规定性。当路都走不通的时候,我担心会“殊途同归”,重新回到对应着“考试标准”机械应试的老路上去。
  提倡开展教学整合实验,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清晰度,对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遵守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纠正教学实验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用语文知识支撑教学整合”这条经验尤其显得重要。把握住语文知识要点这个“抓手”,教学整合才不至于失之浮泛散漫,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含金量,在人文精神涵育和语文技能提升诸方面获取更多的教学效益。这样做下去,将会为编织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添砖加瓦,不断提供新思路和新经验,给开展宏观范围里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整合工作创造条件。
  已经读到的这些教学案例。细节方面也许还存在某些缺陷,但其中蕴涵着的特殊价值令我深思和感奋。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普遍采用“单元教学”思路以来,带有“整合”特征的教学实验活动曾经积累过不少经验,也留下不少缺憾,特别是在提取、编织和使用语文知识方面矛盾颇多,受到激烈的批评,这令人深深叹惋。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借鉴以往的实验成果,扬长避短,冲击新的高度,乃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能够引起重视,给予深入研究,广泛实践,力求实现更大的跨越。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