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课堂造境:语文教学的脚手架
作者:佚名
语文学习有两个基本阶段:生活阶段与课堂学习阶段。我们姑且称之为“生活语文”和“学校语文”。
人的语文能力首先是通过生活渠道获得的。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基本掌握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规则,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生活中有具体鲜活的真实情境,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可以习得语言中大量的极其精微的差异与规则,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生活渠道,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的一生,基本上都离不开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但语文学习的生活渠道也有其致命的局限:芜杂、无序,周期长、见效慢。因此,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内容精当的学校语文教学便应运而生了。自然,语文学习的课堂渠道同样也有其先天不足之处:它在对语文知识与能力加以净化、简化、系统化的同时也失去了鲜活的言语情境;而缺少具体情境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僵死的无效的。
生活语文是学校语文的基础、源头,学校语文则是对生活语文的提升、发展。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学校语文既蕴涵着前一阶段的生活语文,又孕育着下一阶段的生活语文。学校语文以生活渠道为基础,从生活中习得语文能力,然后再运用到生活之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思考“课堂造境”这一概念。
我们是这样界定“造境”概念的: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教师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状况而引入、再现、创设具体场景和氛围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确实,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外在行为,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学生在进行学校语文学习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与经验。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语文教学资源。
具体到阅读教学,造境作用至少有如下三点:阅读前的造境,有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兴趣蓄势铺垫、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之效;阅读中的造境,则类似于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之举,具有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拓展;阅读后的造境,是学生教师诸多“造境”手段的结果,“造境”其实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自主“造境”,是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将作品中的“情境”生成为学生个体的独特的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造境,既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本期四个课例,执教者对于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均有自觉的追求,他们对语文学习特点规律的清醒认识与准确把握对于广大教师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虽然他们“造境”的具体手段因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人未必能够直接采用。这里,还要感谢浙江省温岭市第二中学的江奎等五位教师对课例所做的较为全面、深入的点评。
邓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