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的突破

作者:程 翔

运动后,陈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讲义》中将文章分为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五类。这是比较早的从教学的角度进行的文体划分,其意义在于“纠正了传统作文法文体的非教学倾向,使得文体分类和作文训练的内在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导致写作教学文体观念的改变”。(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2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叶圣陶先生根据“包举、对等、正确”的原则将文体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三类。夏丐尊、刘熏宇先生又在其《文章作法》一书中将文章划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五类。他们的文体分类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此强调“文体”,而且归纳为“三大文体”,是中国特色。在西方,还没有与我们的“文体”完全对应的词汇。比较接近的是Style(可以翻译作“体裁”),但这个词又含有“风格”的意思,由此又派生出“语体”(stylistic)。在他们的分类学中,“小说”“戏剧”等的划分与我们以表现方式为分类的依据不同。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至于如何评价这种差异,很复杂,可以进一步研究。国外中学写作教学虽然也强调“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但是范围要广得多。比如《英国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写便条、日记、私人信件、正式信函、报告、小册子、评述、散文、广告、传记、自传、诗歌、剧本等,《美国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写劝说信、现实小说、商务信函、事件报告、应用文、自传、诗体文、用法说明等。长期以来,我们按照三大文体进行写作教学,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把它固化了,似乎三大文体与文学无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三大文体的写作中,完全可以运用文学手法。
  写作教学要实现突破,不能只停留在观念的转变上,还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最重要的是实现写作独立设课。目前,写作教学的地位已经跌落到有史以来最可怜的地步。语文课基本上被阅读课占据了,写作课从课的角度看已经名存实亡。有多少语文教师在上写作课?作文回家写,讲评隔靴搔痒,叶圣陶先生主张的“写作全程训练”除了少数教师进行实验外,还有谁在坚持?因此,写作单独设课非常必要。
  写作单独设课,可以提高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使学生重视母语的学习,学好母语。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完全没有必要与母语同等课时。现在,中学生把语文的位置放在数学和英语之后,这是很不正常的。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缺少。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心灵世界无时无刻不在依赖母语。当前的升学竞争掩盖了母语学习的重要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在高考中,除了语文和数学有资格占150分外,其他学科都没有这个资格。要突出语文的地位,应从写作单独设课做起。
  写作单独设课,紧接着就是教材的问题。现行写作教材附在语文课本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老师基本不用。因此,单独编写写作教材非常必要。过去,进行阅读和写作分家的改革实验有几个,比如高原和刘朏朏的“写作三级训练体系”的教学改革,有明确的写作课时安排,欧阳代娜主编的《阅读》《写作》教材,将写作单独设课,确定了32个写作能力训练点。这些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高中写作教材的编写可以分成“必修”和“选修”,但《语文课程标准》对二者的区别没有明确的界定。必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没有为写作单独设课,更没有独立的教材,仍然是过去阅读和写作合为一体的老路子。选修部分对写作的阐述更是简单笼统,基本上没有涉及写作,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标的一大失策。我认为,“必修”着眼于基础,“选修”着眼于兴趣和特长。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写作教学的地位都应该得到明显体现。
  一般说来,语文教师教阅读课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教不了写作课。如能单独设课,可以在师资配备上重新组合,加强写作教学的师资力量,集中一部分有写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写作课的教学任务。
  教材和教师队伍的问题解决了,写作教学效果周期长的问题也会有所改变,起码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上进展会快一些。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章熊、张彬福、王本华著)一书,在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如能将其成果收到写作课本中来,必将对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切实的效用。
  最后,还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涉及“学生写作目标要求及分步实施方案”“写作能力训练指南”“考试测评标准”“阅卷制度及评卷细则”“写作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等。建立起这一套评价体系后,语文的高考也要进行配套的改革,为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持。
  
  北京大学附中 1000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