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警惕课堂教学中隐伏的话语霸权
作者:王桂宏
【案例一】
这是一节七年级语文公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后说,“同学们,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启迪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要坚强!而你又是如何对待生活的呢?你有没有欺骗过生活?请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一下。”随即投影了一个仿说句式: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五分钟后学生起立发言,有的说:“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必会惩罚你!”有的说:“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会以眼泪教育你。”……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老师,我不想欺骗生活,但我觉得……”没等男生说完,老师亲切示意:“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的句式说说看。”男生支吾了片刻,什么也没再说。
把脉:话语霸权抑制学生的言说欲望。
课堂上,老师的话好似师生心灵碰撞的触媒,一旦露出霸权色彩,学生的言说欲望很容易被抑制。这种话语霸权有时伴随教师追求规范、欣赏精彩而出现,很具迷惑性。如上例教师强调按自己给的句式去说。
教师力求以规范精彩的语言演练和示范引领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本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但如果将规范技巧奉为圭臬,漠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思绪萌动,就很难营造一个真正安全、亲和的交流语境,会让课堂失去很多充满灵性的表达。或许,案例中的男孩会有一段精彩的独自?但老师及时冷静的提醒扼杀了它,让我们无从知晓。
处方: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
1,允许学生出格。这里的“格”指预设和规范。教学语言需要精心预设,更要巧妙应变。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想说的话,再因人因言地施以语言技巧的规范训练,才能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表达更完美,也才能促进师生对话意义的不断生成。
2,珍视灵性表达。课堂上教师的视点应从课前的教学设计转向真实灵动的现场表达。在运用策略激活学生情思言语的同时,让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保持同步灵动,随时智慧地挖掘话语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契机,在倾听交流、追问探讨、认同共鸣的对话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二】
这是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教师投影出五个选题:1,最鲜活的大众语言;2,古今春联集锦;3,宣传、广告语集锦;4,特色店名集锦;5,古今流行语集锦。同时简介每个专题的活动内容和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题,分组就座。教室顿时热闹起来。选《古今春联集锦》和《宣传广告语集锦》的学生特别多,老师提醒:“为了各组人数相差不多,同学们可以做二次选择。”最后选择《最鲜活的大众语言》的还是只有两人,老师跟他们商量:“我建议取消该组,你俩加入《古今流行语集锦》小组如何?”两个学生对视一下,不置可否地离开座位。
把脉:话语霸权阻碍学生的生活体验。
综合性学习为打开语文课堂与生活间的屏障而设,但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材及教师权威意识,常将学生拉回到教科书或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去,使得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被阻碍。当教师提供了多种活动选择、并且采用活动方式组织教学时,这种话语霸权极易被遮蔽。像上例中的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变成了五个选题,乃至《最鲜活的大众语言》小组被取消了。
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但其着力点究竟该放在何处?是费尽心思帮学生设计活动、编排表演,简单地评判取舍,还是用心体察每个学生的性格情趣、经验阅历,指点他们学会用诗意的眼光认知世界、用感恩的心灵体味人生、用探索的精神面对生活?事实上,有时教师专断错位的指导会冲淡学生体验、表达的热情和趣味,让综合性语文学习失去意义。案例中的老师如果引领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语文世界,或是提醒两个学生将同学、家人等访谈对象视为合作者,学习也许会更得法。
处方:给学生走进生活的钥匙。
1,开启学生的慧眼。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体味与发现。教师可拿教科书设计做引子,围绕如何开启学生的慧眼组织教学,引导他们关注鲜活的自然、社会、人生景象,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和探究,用富于个性化的体验润色自己富于创意的表达。
2,尊重个体心灵体验。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各不相同,教师应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状况、表达水平,尊重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同时用有效策略点化他们以同样的心性去体察捕捉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在师生、同学相互交流中丰富语料、收获体验,综合提升语文素养。
【案例三】
这是一节七年级语文课《珍珠鸟》。老师首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学生找的大多是描写小鸟如何可爱,“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类表达人与鸟美好情感的句子。随后老师提问:“鸟,当它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离什么越来越远?”放歌曲《囚鸟》,引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然后比较阅读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分组讨论:在笼中的鸟,可以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发掘出作者欣赏囚禁的残忍心态。接下来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片段《群鸟》,思考:谁更有力量?在影片里,有没有笼子?如果我们成了珍稀动物关在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
把脉:话语霸权钳制学生的思维方向。
当教师完成对文本的深度阐释,常会按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其表现多为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精彩严密,学生一直追随老师在动,却失去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能力。有时越是底蕴丰厚的教师越易误用这种话语霸权。像上例教师层层剥笋提出问题,利用听歌、互文比较、看电影等方式,将学生的解读从对人鸟美好关系的感动一下转到对笼子问题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最后挖掘出作者欣赏囚禁的残忍心态。这是否也有点欣赏囚禁的味道?
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来提升以导向深刻,但这种提升应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激发出来。与老师相比,学生的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等处于弱势,但却鲜活灵动、充满契机。教师如果仅从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从课堂解读最终抵达的高度考察师生对话的意义,就可能忽视和压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处方:与学生共事思想的快乐。
1,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一个好教师应向学生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随时将自己的假定交由学生思考和判断;同时用心倾听学生的认知和感受,并适时做出得体的回应和评价。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不放任他们自说自话,与学生在彼此倾听、共同参与、互相影响、共同分享的交流语境中体味思想的快乐。
2,教给学生思想的方法。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要学生“学习思想”还是“学会思想”?当教师认定必须向学生传达某种思想时,可将自己体悟、思辨、形成观点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引领他们在学习思想的过程中学会思想。
事实上,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认真学习、探索、反思,已将语文课堂经营得气象万千。警惕课堂中的话语霸权,并不意味着否定上面的课例,甚至要求教师放弃对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引领和示范,放弃教学中应有的权威话语;而是期望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生活和思想世界,在促进学生自我与自然、社会、人生的链接中发挥有效作用,追求一种更为理想的磁感共振直至共鸣的对话境界。
河北沧州师专基础教育部 0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