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阅读应考误区警示

作者:毛洪其




  无论是教学,还是应考,现代文阅读本是一种享受。可是实际的情形是师生都陷入种种误区之中,阅读应考深不见底,苦不堪言。要走出阅读误区,有效的办法是:摸清考查规律,历练阅读能力,掌握作答技巧。
  
  走出题海误区,摸清考查规律
  
  题海误区有几种现象:(1)为了突破阅读关,师生自制天罗地网,埋身于题海之中;(2)机械做题,师生成为解题工具;(3)作题没有目标,只为抢占复习时间,自慰空虚的应考心理;(4)做了文题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
  如何跳出题海误区呢?用课标的话说就是“少做题,多读书”。这话说得有些轻巧,静下心来细想,它真是最富“人文关怀”的忠告。然而这话确实很空,对应考来说没有操作性。要突破阅读难关。重要的是摸清考查规律。
  首先,研读考纲。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不是空话,它是命题的依据。考前如果认真理解它的内涵,便可找到应考的方向。从中要把握的基本理念是: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目标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积累和创造,阅读的本质是交流。
  其次,揣摩考点。根据课标,各地考纲大致会理出阅读考点: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简析常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概括的关键词是:语言、主题、结构、思路、技巧、人物、关系、文化、积累、扩展等。有了这个底数,就不必盲目做题。当然,应对时还要从反面切入,试题不是考死知识,死考知识,主要是考查相应的能力。诸如搜索信息的能力,概括大意的能力,感悟语言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运用的能力等等。
  再有,分析考题。面对浩如烟海的试题,我们要做的是分析题目的考点,揣摩考查意图,找出命题规律,这样便可从容应考。
  例如:阅读雷抒雁的《访梅不遇》,回答问题。
  1,根据要求概述梅的品格。
  世人对梅的评价是__________;作者对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在写寻梅的过程中描写了灌木花和海棠花的特点,有什么用意?
  3,读过全文,说说该怎样理解文章开头“无缘由地想起梅花”这句话。
  4,根据文章思路填空。
  5,写出一两句你积累的关于写梅的诗句。
  作答之前应先弄清每个题目的考查意图。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是提取信息;第2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表达技巧及作用,能力是鉴赏评价;第3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及效果,能力是感悟分析;第4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路,能力是梳理、概括;第5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积累,能力是调动、拓展。
  确认之后再作答,会大大提高准确率,也不会陷入题海之中苦苦挣扎。其实,这几个题目就是对课标、考纲的具体解说。它告诉我们,把握住考纲、考点,就摸到了命题者的意图。考题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心中就会有数,以不变应万变。手中有纲,纲举目张。
  
  走出知识误区,历练阅读能力
  
  知识误区的标志有三:(1)死咬文体知识,功夫下在各种文体的要素上,把生动有趣的文章糟蹋到枯燥乏味还不止。比如读记叙文总抓住时间、地点、故事不放;读议论文决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读科学小品文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2)情系各种概念,反复无效地“魔练”。什么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甚至各种修辞概念,课标明令不让考了,可还变换着方式练,难舍难离。(3)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把情感、态度孤立起来,使富有个性的语言没了表现力,浓浓的语文味消失殆尽。
  要跳出这个误区,无疑要历练阅读能力。在阅读诸多能力中,“概括”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回避不开的考点。概括在阅读中的工具性很强,是作答须臾不可离开的手段。概括能力增强了,能够带动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
  分析近年来中考关于概括的试题,我们大致能摸到命题者对这个考点的认识与思考,或许还能找到一些有效的弥补教学漏洞的办法。概括,从考查方向上总结,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概括文段内容。例如: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005年北京中考试题)。这是考查对自然段的概括,作答规律一是本着“谁……做了什么”的思路去把握:二是抓准阅读对象的行文特色,如语言标志、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等,从文中提取。另外也可用“记叙……过程”“回忆……生活”的动宾式短语直接作答。把握这个规律,可以规范答案,提高作答的准确率。
  第二,概括文章主题或内容。例如:1,《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从贝壳写起,升华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主题:——(2005年湖北荆州中考试题)。2,阅读《寂寞女儿心》,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005年湖北随州中考试题)。这两个题目一个考查概括文章主题,一个考查概述文章内容。这首先要注意:①弄清主题与内容的区别;②掌握作答句式结构。如主题是“……表达……”,而内容是“……表现……”;③一般情况下,主题包含内容。④抓住文章行文的特色,找到提取有效信息的区域,摸索到答题的切入点。
  第三,概括人物的特点和行为。例如:1,《白苍鹭》中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2005年河北中考试题)2,阅读《女兵墓》第④—⑩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2004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3,通读《换票》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2005年湖北黄冈中考试题)4,阅读《两个邮递员》,概述第一个邮递员的工作态度。(2005年山东威海中考试题)这四个题是概括人物的四个考点:1题总体把握人物特点;2题概括人物行为;3题把握人物性格:4题总结人物工作态度。虽同是对人物的把握,但角度有所不同:2题作答类似于总结内容或大意的格式;1、3、4题作答要高度概括,但要注意指向性,毕竟性格、态度、特点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有时有一定的交叉性。作答的规律是:“通过记叙……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四,概括事物。例如:1,《山的呼唤》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使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①白天的玉山②夜晚的玉山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005年山东临沂中考试题)。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特征的概括,准确理解文意。作答时,先锁定题干指定的作答区域“⑦至⑨段”,然后明确题干指向——“白天,黑夜”。方法是通过对比搜索作答信息,技巧是提取能够代表“特征”的关键词语。2,《种种友情》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