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阅读:从“词语”分得起
作者:郭家海
对词语的考查几乎囊括了高考对阅读考查的所有层级。理解(B):理解词语的含义——分析(C):明晰词语的覆盖信息——鉴赏(E):品味词语的作用妙处。
一、理解(B):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重点考查“重要”词语。纵览历年各地高考试题,我们发现,这个考点命题的面比较宽,小到对一个字的理解,大到对蕴涵全文主题的核心意象的理解。涉及文章写作背景、语体风格、中心解读、比较鉴别等诸多方面。
现代文阅读测试词语的含义不是词典义,而是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因此,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是阅读的重要原则。阅读现代文,必须学会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注意瞻前顾后,准确捕捉上下词、上下旬甚至上下段中的关键信息,以及为我们理解词语在词义、色彩、感情上的差别提供的暗示信息,从而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含义。例如2006年湖南卷16题: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成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一定语言环境下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更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二、分析(C):明晰词语的覆盖信息
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被词语的“考点”忽悠住,认为词语考查就是“理解”。其实“理解”只是词语考查的三分之一。需要注意的还有“分析”。这里的“分析”不完全等同于“筛选信息”考点的分析,而是侧重对词语在文章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的“分解”: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例如2006年重庆卷17题:
①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④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时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这道词语含义题便是要结合全文进行“分解”。仔细梳理下来,我们便能由表及里地列出其原本意思“农民的居住地”,进而提炼出“诗意与温馨”。结合全文,我们还要注意完整、全面、立体地理解这个核心词语,因而“愁苦与艰苦”“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这一面也不可少。
三、鉴赏(E):品味词语作用的妙处
通常情况下,鉴赏品味语言的考查很明确,这样的试题我们在复习中都见过、练过。但是,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些问得比较含糊的鉴赏题。例如2006年全国I卷14题:
①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②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胀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③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形象,更合适。
材料第2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末阳光如雨、万物生长、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上承前面对牵牛花、苦楝树、竹林里的笋子的描写而来。作者用“想着”而不用“听着”搭配“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追求一种类似诗歌中所谓“通感”的效果。“想”是思想、想象的意思,为什么说用“想”比用“听”更合适呢?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成长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一般是听不到的;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用“想”能把自然界内在化,带给人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味,更富有表现力。也许有人会说,笋子突破土地并不是没有声音,尤其在夜间,它成长的声音清晰可闻。如果是这样,那作者这里用“想着”而不用“听着”。其突出主观感受、把自然内在化的意味就更强烈了。考生如果能把“想象”和“声音”两者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就能想到化抽象为形象、虚实结合、更富有表现力等内容。据此,从答题规范性的角度看,我们还可以把使用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愉悦这两点做进去,从而使答案更丰满。
江苏市州高级中学 2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