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漫谈文学经典的阅读

作者:赵沛林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流彩纷呈的时代,新旧事物的交替消长远非以往时代可以比拟。从虚实相间的包装,到争先恐后的作秀,从无孔不入的网络,到无奇不有的短信,商品社会的一切名目和把戏都按捺不住地登上舞台,一展身手,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它们划过的印记,每个人都很难不随波逐流,以至整个社会都受到了庸俗文化的严重侵害。
  在此形势之下,文学经典无疑会遭到比以往更强烈的冲击,因为阅读经典的时间、心态、需要等遭到了空前的排斥。有时候,或为应付考试,或为寻求妙趣,或为寄托情思,当然,或许也为充实自己,人们偶尔读些经典之作,但心思却总是受到流行文学、花边新闻等各色读物的侵扰,常常情不自禁地掉开目光。至于像朴素时代那种埋头苦读天下经典的人,现时已是风毛麟角了。因此可以说,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经典著作。都遭到了严重的轻视,如同极其尊贵的客人被蜂拥而至的不速之客所淹没。这种情形发生在个人身上也许不足道,但发生在全民身上,哪怕是一代青年身上,就不能不促使我们思量一番后果了。
  “经典”一词。起初在拉丁文里是指“第一流的”(firstnk),特别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艺术典范。后来人们也用它代表一种风格,一个历史时代,一代开创规范的文化成就。无论如何,经典,就是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传统及其代表作品。
  然而,“经典”的具体特征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里。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西方。是古希腊罗马的渊源、对内容和形式的卓越处理、引领风格的文化潮流等;在中国,则多指受到官方正式评价、认可、推崇的文献著作,它们通常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意识形态性质,如历史方面的官修正史、道德伦理方面的钦定著作、宗教信仰方面的佛道经典等。最集中的是“经、史、子、集”四库丛书,体现着正统的价值尺度。直到近代开明以后,中国才把西方的文学艺术成果及科学学说视为经典。如德国古典哲学、牛顿力学等。
  应该承认,持守农业社会传统的汉民族,原本就受土地的制约,目光不愿远眺,脚步难以放行,除了上谕、官书、祖训、家规之外。凡是不具实际用处的文学艺术、稗官野史都不受抬举,被压制在大雅之堂的阶下。在迂腐的道学家眼里,外国的东西也好不到哪里。接触之下。心中往往生出一片茫然和几分疑惧。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在我国,由于长久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惰性。观念落后于现实的发展已是常态。于是,就像义和团的长矛大刀PK八国联军的洋枪火炮那样。古老的意识形态难免暴露出不合时宜或空洞虚假之处。古老的经世之学唯求适应古代社会,而今益发不适应现代社会,显示出极度的贫乏。这些事实。毫无疑问,更加动摇了人们对经典的信念。
  经典的缺失,究竟有何害处?它所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失去了思想文化的砥柱,导致社会实践的普遍迟滞。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缺少外国那种严格意义的宗教信仰,因此,几千年封建社会靠的是传统伦理观念和宗法关系的严格约束力,所谓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整个一套强制系统,与西方的宗教、理性文化截然不同。所以,中国封建时期的经典大多是为封建秩序服务的,中国社会长期维系封建制度,委实得力于那些经典。总之。所谓仁义礼智信的说教。究其实主要是愚民的伎俩,统治者要的是约束万民以便放纵自己。实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是也。
  问题很清楚,中国传统的经典很多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潮又和我们相互暌隔,要建设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显然需要一番批判和拿来的工夫。可是,我们看到,许多声称继承遗产、弘扬国学者,却不知批判和扬弃;大批欣赏西学、崇尚外国者,又只知鹦鹉学舌。把些新名词借来装点门面。
  克服这些弊端,首先当认清经典的价值。很显然,经典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人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成为时代生活的写照。由于这个缘故,但凡经典之作,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文艺的,总是历经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成果。它们的产生可能很久远,它们的产地可能远离我们本国,它们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奥难解。但它们绝不平庸浅薄,也绝不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
  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并重读经典——无论我们内心的世界多纷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至于经典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益处,相信是众所周知的。
  首先,经典作品大多具有历史内容的概括性和预见性,读者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我们读但丁的《神曲》,不仅会了解到诗人生活时期欧洲的思想风貌,而且会感受到但丁之前欧洲的变迁和但丁之后欧洲的前途,因为这位先知诗人不仅在诗中对历史做出了审判,而且对未来做出了暗示,就连他的一生也在彰显未来的资产阶级历史命运——浪漫的少年,激昂的青年,先是与封建王权斗争,后又与教会势力斗争,最后以世界公民的姿态终其一生。从他的经典创作中,后人得到过巨大的教益和启迪。
  其次,重读经典,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取法捷径的意义,似远实近。历史发展的方向。按照实际的情形,既是多元的,又是相对一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在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那里,已经大致经历过。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也大体可以在发达国家的思想演进中找到前驱。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世界文明,就会发现,日常显出很多差异的现象,在宏观的视野下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因此,中国理当丢掉包袱,以中外经典为镜鉴。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的发展都能少走弯路,多取捷径,在经典的指引下掌握自己的历史命运。
  再次,名列经典的作家作品,大多充满真知和智慧。因此,经常把玩经典,耳濡目染,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都有巨大的益处。之所以如此,因为诗格高于人格,经典超乎俗作。我们看到,东方的经典,不知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男子(如大量咏史之作)、兰心慧质的女子(如许多遣怀之作);西方的经典,不知激励了多少盖世的英雄(如拿破仑与华盛顿)、变革的哲人(如马克思与埃斯库罗斯);近代以降,东、西方经典的交流甚至逾越了国界。使每个受到较高教育的人都兼得了东西方经典的熏陶。
  最后,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本人也有望成为经典作家)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他还提出将本国的经典与外国的经典相比较,从而做出客观评价的主张,这对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中国社会目前正当深刻转折之际。要开拓崭新的历史方向,建设现代文明,不可须臾脱离人类以往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能否在这伟大历史机遇中一出色完成继承经典、发扬经典的任务。确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从以上诸端可以看出,经典,乃是文化的灵魂,因而也是塑造灵魂的文化。认识到经典之可贵,树立起超越经典的信心,才能正确对待古今文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枉自菲薄。为此,笔者愿与读者共勉:重读经典,舍近求远,见微知著,登高临渊,使古今彼此参悟,中外相互借鉴。
  当然,我们阅读经典。首先还是要知道什么是经典,如何批判经典。如果您看到,除了您之外,大家都在不断地重温、讨论、赞誉、感激某些著作。如果您从一个时代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些著作更重要的著作,如果有一本书。您读过之后就终生难忘且不断为您提供精神食粮,那么您就可以断定,您遇到了经典!而一旦您又善于将自己置于正确的地位,善于鉴别经典之得失,寻根溯源,渐行渐远,必定能够发现经典之真谛,大道之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