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社戏》:一种可能的教学理解
作者:陈尚达
差异,使差异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展开互动的一种动力和资源”(杨小微《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中国教育学刊》2006.4),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因材施教。保证不同语文资质的学生都能获得力所能及的发展。
三、强调生活体验,走向“对话教学”
教师要关注学生主动的表现与表达活动。引导学生追求个性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教学中一厢情愿的喂哺行动,转而走向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悬置自己的观点和教师用书上的结论。并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性交互作用;而不能用预定的结论锁定对话教学的进程,否则语文教学不过是追求“奴隶的修辞”而已,学生也就成了一个“先验知识的旁观者”。
新语文课程强调回归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无话可说的困境,又能帮助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观念的联合”与“视野融合”。从而实现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并阅读一点与《社戏》相关的资料,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生活情趣。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童年时代走亲戚的经历,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本土民俗文化。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及其意义。能够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要“同情且批判性地倾听”,对学生信息所包含的意义要迅速捕捉,并及时回应。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评判,加以协调。对其中合理与正确的内容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不合理和不完善的成分要通过质疑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反复探究。教师帮助学生自我主动地获得作品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教师的意义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知识学习成为学生原创性与真实性的活动。
在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学习作为契机,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和课外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乡》《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把握其中生活情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更多的思考,如《故乡》与《社戏》之间在感情基调上的对立与不和谐等,要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只有这样。学生主动的表现与表达活动才能走向真实,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求知欲、意志力、主动性、自信心与读写力等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