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崔丽萍




  小说《孔乙己》完成的是一个简短的记事。写了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被人嘲笑的几个场面,以及最后一次在酒店露面。双腿被丁举人打得盘坐在蒲包上,用两手代脚慢慢“走”的样子。从此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后文没有正面写到孔乙己,只在结尾处交代:人们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只是到了年关,又到了端午。酒店掌柜取下粉板时才说一句“孔乙己还欠十几个钱呢”,酒店小伙计也才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结尾,简洁得有些冷峻,“轻松”得让人压抑。
  鲁迅对《孔乙己》的结尾采取了“淡化”处理,这正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孔乙己的悲剧在于他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不自知,但这不是悲剧的全部。
  掌柜的一句话,表明孔乙己拖欠的十几个钱。是人们记起他的唯一理由:小伙计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二字可见人们对他的死没有闲心去求证。人们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没有同情,没有不平,更不用说激愤、抗争了,有的只是嘲笑,“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旁人对于孔乙己之死的轻视与冷漠,显示了当时社会人情冷酷的世态,使读者深切地认识到,小说的悲剧色彩,不仅仅表现在孔乙自己个人的悲剧命运上,更表现在世人的冷漠、麻木与不觉悟上。
  试想,如果先生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孔乙己死亡的情状。或直抒胸臆,一吐心中的悲愤。那也只是引起读者一时的共鸣而已。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轻描淡写酒店掌柜和小伙计的反应,留给读者大片的想象和思考的空白:孔乙己是怎样死掉的?孔乙己就真的这样死掉了么?孔乙己潦倒一生,被人作弄一生,死了也得不到人们的半点同情怜悯公平么?这是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社会!越简单的文字越能生发丰富的想象与思考,让读者在想象与思考中逐步感受到那份沉重,难以承受这种生命死亡之轻。从而体味到封建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正是鲁迅先生简洁冷峻、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才使得一个“上了历史圈套和作了无名牺牲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永远地站在了人们的面前,才使得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如此缺乏实质的人生”却远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更能激发人们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