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作者:孙和平




  在中考语文的复习备考中。老师们都会安排现代文阅读的所谓“强化训练”,让学生大量地做前几年各地的中考题或模拟题。一般说来,考生要完成的阅读文章有100篇左右。做了那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考试情况如何呢?据笔者多年主持中考现代文阅读评卷的数据统计来看,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平均得分率在50%左右,低于文言文阅读,更低于作文。各地的情况也差不多。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是命题的原因还是教学、备考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现代文阅读训练费时而成效不明显却是不争的事实。
  绝大多数中考现代文阅读题都是适应考试的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精读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体现在词句理解、本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这些老师们都清楚。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有针对性的技能指导,可是阅读题成绩还是不理想。笔者为此也困惑过多年。经多方调查和深入分析,我认为: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不去认真阅读,缺乏真实的阅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训练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据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先看题目后读文章的学生大约有五分之二,匆匆看一遍文章就开始做题的为大多数。一些语文教师甚至把“先看题目再到文中找相关信息”作为答题诀窍传授给学生。“先看题再找文”的阅读方法必然导致心中只有“题”而不会有“文”,这就难怪考生往往记不得自己做过题的那些文章了。可以说这些考生在备考阶段的大量阅读其实是伪阅读。
  所谓伪阅读是违背阅读认知规律忽略阅读基本能力的虚假阅读。按阅读认知的规律,精读一篇文章应是这样的流程:先阅读全文,对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思路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整体感知;再仔细阅读文本的各个部分,分析理解文中字词、句子、段落的内涵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看全文,从文本的整体准确再现或创造性展示其中包含的形象和意义,并对文本内容、表现形式的优劣得失作出自己的评价。人们常态下的精读都是依照这样的流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对于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也应遵循这样的流程,只是局部的细读要根据题目的指向和要求有重点地进行,最后再回到整体侧重去验证自己的答案。在阅读考查中,先看题后看文或不仔细看全文,就不可能对阅读文本有整体上的正确把握,答题时就难免会认识模糊、理解肤浅、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再从另一角度看,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以考生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要求考生快速而又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评价的一种阅读方式。通俗点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实质,是看考生能否看懂作者的意思以及能否说出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内容等如何好。考查的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专家认为,确认和整合是基本的阅读能力。所谓“确认”,是指对某一语言单位(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的确切认知;所谓“整合”,是指对同级或不同级的语言单位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我们平时的阅读,特别是信息阅读都是对文字作“确认”和“整合”的认知处理,不需要再去“做”考卷上类似的题目。“确认”和“整合”是基本阅读能力,考试所规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等,都建立在“确认”和“整合”的基础之上,都通过“确认”和“整合”的手段得到体现和展示。很多老师组织的阅读备考训练,过多关注的是题目的指向和所谓的答题技巧,这样既忽略了文章本身,也淡化了基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因此,效率不高在所难免。
  我们提倡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以此来提高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的效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耐下心来认真去阅读,就是要改变阅读训练中的急功近利,克服在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读文是为了做题”的功利认识,树立“解文”是培养语文素质、“解题”只是训练应试技能的认识,实现由“解文”到“做题”的思路变革。能被中考语文试卷选中或被用作模拟演练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所以用作备考训练材料不能只是模拟做题,更要把它们当做文章去读。学生认真读了这些文章,既训练了基本阅读能力,也会从中吸收营养,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素材。
  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真正的阅读呢?笔者有这样的设想,所在地区也有一些老师已经在尝试。我们把用作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材料进行重组,选5篇左右的文章为一组,去掉题目让学生认真阅读后在班级交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哪些可作积累等等。读文章时强调只读文不做题,这样学生就不为题所累,真正能读进去。这样的阅读既突出了基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自己找问题的意识,提高了阅读的效果。当学生真正有了找问题和积累的意识。他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也就提高了。
  一组文章用两到三课时来阅读和交流应该足够了。读完以后,可以把针对某一考查点的一组题目抽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解训练,学生在文章已经很熟悉的基础上答题,老师再在题型特点、答题思路和技巧等方面指点学生作必要的整理和归纳。针对某一考查点的一组题目训练完以后,再选针对另一考查点的一组题目练习,依次推进。一组文章可以在一周左右的教学时间内精读后用作四五组训练的材料,然后再读第二组文章,再进行另外的能力点训练。经过这样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备考训练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再说阅读能力点的提炼。在日常学习和备考复习中,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大多是综合性的。老师们找来以往考卷上的阅读题,或另外设计阅读模拟题,让学生一篇一篇去做,做完后再逐题去评讲。或涉及思路技巧,或着眼内容正误等等。阅读是综合的考查,用综合的方式去练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看到:综合可能导致粗放,粗放的学习和备考要想取得高效是很难的。为了提高复习训练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对综合性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予以梳理、归纳,提炼出常见的有规律性的能力考查点,提炼的目的是优化,让看起来比较混沌的复习内容条理化、序列化、科学化。缺乏对能力点的提炼,取胜的法宝只有靠“题海战术”;有了能力点的提炼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科学的复习。其实提炼能力点的工作并不复杂,各地中考的“考试说明”中一般都会按《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明确阅读考查的具体要求,通常归结为:1、认读分析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2、整体把握能力,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等:3、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4、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5、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和艺术手法等等;6、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以及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等;7、感受评价能力,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提出看法建议等等:8、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等;9、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10、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这些具体要求有的可直接作为能力点进行训练和指导,有的还须再进行切分和细化,关键要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地去设计。
  按上文所述的阅读备考思路,老师在备课上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现成的试卷汇编和各种模拟演练要重新进行编排和调整。先要设计好总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序列,将一组组的文章编排好。每组文章要配四五组题目,除了可保留的原题外,还要自己重新去设计一些题目,另外针对具体能力考查点的考试要求和答题策略也要有充分准备。无论怎样,老师必须“真正走进文本”,没有这个积累,你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就不可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真正走进文本”对学生真的很重要,虽然你多花了时间,换来的是你期待的阅读复习的高效率,应该说这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