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点拨,从模糊走向明晰
作者:周远喜
“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不知羞耻”“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这是《变色龙》的结束课,由于学生预习得充分,教学流程如风行水上。我沉浸在这诗意一般的气氛里。
一个学生犹豫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有话就说。“老师,我认为这样评价奥楚蔑洛夫……有失……公允。”
我一惊。半路里杀出一个“程咬金”!但我还是微笑着对他说:“你想替奥楚蔑洛夫翻案,很不简单!请说说你的看法。”
“我觉得奥楚蔑洛夫这样做,也有他的无奈,因为……”教室一片哗然,片刻后又归于寂静。看来学生们也都想听听他的“高见”,我示意他说下去。“奥楚蔑洛夫如果不这么做,势必要得罪将军,得罪了将军,他能不‘下课’吗?下了课,他一家大小就得喝西北风。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他就必须讨好将军,至少他不敢得罪将军,否则他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我认为,奥楚蔑洛夫‘变色’应当归罪于那个社会,他的奴性人格、扭曲的灵魂也是生存的需要,就如变色龙的变色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个受害者,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妙言一出,不少人立马响应起来。
“是啊!将军是他的顶头上司,处死将军家的爱犬,不是找死吗?”附和的声音。
“谁敢拿鸡蛋和石头碰!”小声嘀咕。
“看看我们身边,溜须拍马、逢迎上司者得到提拔和重用,而实干的却得不到任用或提拔。”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乖巧的识时务的人……”声音高了几度,也有几分得意,几分挑战。
一瞬间,一个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竟然成为一个受害者,一个可以原谅的人。
如何拨正学生的航向?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决定还是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
“不错,奥楚蔑洛夫要是得罪了将军,说不定没有好果子吃,说不定要丢了饭碗。为了保住饭碗,他不可以得罪将军的!”我加大了声音。
一些学生茫然,几个学生得意。
“但这丝毫不能否认奥楚蔑洛夫的可恶可憎!”
顿时一片哗然。
“奥楚蔑洛夫一登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还有他嘲笑赫留西金时,你有什么感受?”
“老师,我知道奥楚蔑洛夫有一种让人看不起的德性——欺软怕硬。他没收别人东西时的得意,他嘲笑赫留西金的可憎。”一学生回答。
“如果奥楚蔑洛夫‘媚上’是为了保全自己,那么,他完全可以不欺下啊!可以对老百姓好一点啊!”另一个学生也说出他的发现。
不少学生开始动摇。
“不错,他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的身上沾染那个时代太多的邪气,但是否我们就可据此同情他,原谅他呢?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有没有‘举世皆醉我独醒’的人呢?”
黄明:杜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让世人景仰!
陈俊: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宁可跳进汨罗江,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深为后人敬仰。
唐杰:陶渊明宁肯丢官辞职,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
霍应喜:海瑞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流芳百世。
老师: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识时务者”,可最终却身败名裂。有这样的人吗?
唐杰:秦桧,利用手中权力,陷害忠良,祸国殃民,他只能永世跪在岳飞坟前,遭人唾骂,最后留下“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诗句。
程成:清朝的和珅最善于溜须拍马、媚上欺下,他得意一时,但最终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刘俊灵:汪精卫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见风使舵,投靠日本,成立汪伪政权,遗臭万年!
老师:你看,这些人可以得意一时,但付出的却是高昂的代价!奥楚蔑洛夫可谓是得意一时,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要接受历史的惩罚——永远成为人们的笑料!
不少教师总是忌讳学生“节外生枝”,因为它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聪明的教师是善于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引导,巧妙点拨,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最终使学生从消极走向积极,使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还要记住,我们所期待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不少是因为有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才被点燃的。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 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