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声声慢》课堂实录
作者:陈会设
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张元干《祝英台近》)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
师:对,黄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意象。
生:我是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
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
生(插话):留得残荷听雨声。
师:我们班同学水平的确非常高。那就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吧。
生:我们知道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照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师:无论是《醉花阴》,还是《声声慢》都反映了诗人李清照内心无端的悲苦,我们能否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
生:我觉得李清照早期的“愁”写得非常美,《醉花阴》中的愁情甚至还有一份甜美在里面,但是,在《声声慢》中的愁情就全都是凄苦了,是浓得化不开的愁情!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情感差别会有这么大?显然这是由李清照的身世决定的。
生:李清照写《声声慢》时,丈夫已死,没人怜爱,后来嫁给了张汝舟,一个非常差的人,加上外族入侵,宋朝迁都,整个就是国破家亡。
生:这首诗写了词人家破家亡,年老色衰(教师插话,这个词也不恰当)的感情,日晚倦梳头。内心自然惆怅感伤。
师:“日晚倦梳头”,引用得好。这里包含了多少无语之痛啊!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还是丈夫赵明诚,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可以说是人非物亦非。词人只有“欲语泪先流”,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啊!
最后我想补充几点:
一是她另一首词《永遇乐》可以和本词相对照来读:(投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晚年漂流异地,人老憔悴,白发蓬乱,虽值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二是作者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破灭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构成了李清照词的两种心绪,从而使她写出了如此凄美的词句。
三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在晚年,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多年。晚年当她看到丈夫赵明诚所编写的《金石录》,其中这样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情:“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金石录后序》)
这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贯串在李清照晚年的整个生活之中。
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请看后人如何评价这位旷世奇女!(投影)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视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最后留一个作业:《我眼中的李清照》。下课。
安徽砀山中学 2368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