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结构:为学生服务
作者:李 俊
课例以“读”为主线,贯串全课,结构紧凑。
开头直接导入,让学生“读”了一段冰心的小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接下来三个教学目标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1.读懂诗意,读出诗情;2.品味感悟,读出画面;3.模仿创造,读写创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诗“读”给父母听,则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融合。
纵观全课,不仅有学生读、老师读,有个体读、集体读,还有对师生读、对父母读,一个“读”字,贯串了全课,既击中了诗歌教学之肯綮,也使各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在教学主体部分,从学生读到老师读,从老师品到学生品,从老师的点拨到学生的沉思,从学生热烈的讨论到老师诗意的引导,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十分舒展,如行云流水。
当然,本课在结构上也有不足。一是教学主体中的结构层次有些混乱。如在欣赏完诗歌的画面以后,刘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欣赏外,哪位同学还发现了问题?”接下来是师生提问答疑的过程,这一环节从内容上看应该属于教学主体的第一部分即“读懂诗意,读出诗情”目标部分,而刘老师安排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间,使层次显得有点杂乱。
二是教学主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先后次序不尽合理。从人的认知心理和诗歌欣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生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一般要先于对诗歌整体意境和诗歌主旨的把握,因此刘老师设计的教学主体的第一个目标“读懂诗意,读出诗情”最好和第二个目标“品味感悟,读出画面”调换一下。
江苏张家港市沙州中学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