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三大板块 两个空间
作者:李 浩
之所以出现读写不少而难见长进的现象,我认为,主要的根源在于我们割裂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特别是在读写双向交流中思维能力训练太少。读,成了低效率的读;写,成了盲目的写;读与写,成了水与油的关系。
我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读和写的活动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使读有目的,有思考,有记录;使写有目标,有激情,有过程。我尝试着把读写融为一体,分为三大板块、两个空间。三大板块指的是:营养正餐,饕餮快餐,时令果蔬。两个空间指的是: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两个战线,可以在现实和虚拟之间自由游走。
一、营养正餐
所谓“营养正餐”是指立足课文,精读细品,而最终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写的意识,提高学生写的技巧。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会到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学习写作,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在实体课堂我总是有意识地结合阅读教学,找准契机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具体做法是:
1.推敲文题。“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引人入胜。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对文题的推敲锤炼。在教学《祝福》时,首先引导点拨学生注意标题,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也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祝福的热闹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实则无福可言,祥林嫂正是被祝福逼上绝路的。再如“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蕴含着沈从文先生浓浓的怀旧感和悲剧感。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和积累这种拟作文题目的方法,同时引导他们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笔者曾多次组织学生为文章拟题,效果很好,在深化文章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思想。
2.研讨片段。重视片段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结合这些片段阅读来指导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的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非常有效。比如《荷花淀》中“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写水面的空阔迷茫,其实更是写水生嫂她们空落落的心。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写一段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环境烘托心情”,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早已知道这个道理,但“知道”距“自主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没有及时、切实的训练,“知道”可能只是“知道”。
3.揣摩首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头开得好,下笔如有神,文思奔涌,脉络清楚。尾结得好,收束有力,并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古人对文章的要求曾有“凤头”“豹尾”之说。而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开头不是过于突然,对所要记叙的人和事缺少必要的交代,就是绕大弯子空发议论,或无的放矢地去写景抒情;结尾不是匆匆收场,就是画蛇添足,或空喊口号。实际上,教材就是很好的范本。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了好的开头和结尾后,就在安排学生习作前明确告诉学生本次作文老师重点批改大家作文中的开头或结尾,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也重点放在开头和结尾。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学着范文的开头或结尾,再进行自我创造,写出丰富多彩的开头和结尾。如学生在高中第四单元的大作文中,就写出了较好的开头和结尾:有对话开头、诗歌开头、一个镜头开头、一句使人震惊的话开头,有的还注意了用倒叙开头;结尾特别注意了抒情与议论表达方式的运用。可以相信,开头和结尾虽然比较难写,但是只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学习,持之以恒,学生是完全能最终达到“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良好效果的。
上述环节在虚拟课堂也可进行,而且更有展现的空间。比如《范爱农》一课,我们设立了三个作业:结合文章相关信息写《爱农小传》,或结合自己的感想写《爱农其人》,或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为素材库中提供的鲁迅的《哀范君三章》作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相关作业,但目标都是指向认真地阅读课文,同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写。
二、饕餮快餐
所谓“饕餮快餐”是指放眼网络,广泛涉猎,而最终的指向是丰富学生写的材料,深刻学生写的立意。
有些人很讨厌“快餐”之类的字眼,可是随着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快餐式的阅读必然成为人们的选择。国外的传媒教育,早就把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和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可惜,我们现在还是把这些大众传媒视为洪水猛兽。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在实体课堂,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每天点评《读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每周上交一次,每月交流小结一次;一是每周五的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
在虚拟课堂,“饕餮快餐”这一板块包含三块内容:
1.菜单零点。即让学生在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库里自由浏览,定期上传自己的阅读目录和文章的“批评版”(可眉批、行批、总评,以红色区分)。另外在班级素材库中,我存储了一系列阅读小材料,每则材料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同时还设置了“多维读材料”专栏,学生可针对某一则材料,上传自己的解读立意。例如对“蜡烛两头点”的解读,有人想到蜡烛一般只能点一头,如今要两头点,由此生发出:要克服习惯性思维,发扬创造性思维;做任何事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束缚着,要善于尝试,勇于创新。由蜡烛不能两头点引出:一心无二用,做事要专心一意;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目标太多,精力分散,将不利于事业的成功;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由可以两头点出发:为了事业超负荷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要充分燃烧,创造人生辉煌;一头是家长紧逼,一头是老师狠抓,学生负担太重。诸如此类,学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出人意料,出现许多迥然不同、立意新颖的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作文训练的重点在思维训练,而人的思维是需要激发的,当学生的思维胶着时,教师单方的指导可能导致学生在独木桥上行走,学生会沿着教师指导的方向走,从而错失了更优秀的思维点。因此,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由于各人的阅历和学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深度不同,通过这种讨论的形式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共同创造出来的思想火花也许可以使更多学生受惠。
2.定制套餐。这主要指教师在实体课堂教学之后,向平台上传自己推荐的文章,或与课文在内容背景上相关,或与课文在风格写法上相近,以资延伸拓展。这对于阅读量不大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学生在网上,就如同初次出海的渔夫到了汪洋大海之上,不知道到哪儿撒网才可以捕上自己要捕的鱼。学生也可以补充推荐,但要通过教师的审查。比如在教授《鸿门宴》这一课后,我上传了《史记·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以及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等人吟咏项羽的诗作,据此请同学写一篇文章,对项羽进行评价,要求不要面面俱到,突出其一即可。后来有的学生推荐网络写手玉笙寒的网络文章《绝命楚歌》,对于理解项羽悲剧性和柔情一面很有帮助。学生的能动性在此可见一斑。这就引出了第三块内容。
3.亲自下厨。就是教师先设立一个主题(还可进一步,由学生设立主题,择优选取),学生再上网海量搜索,博观约取,敷演成文。还比如在教授《鸿门宴》这一课后,我设立了“如何面对人生的‘鸿门宴’”这一主题。并提示,历史上相似的事件还有哪些,面对的境界有无高下,等等。比如有的学生找到《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刘备甘露寺赴宴的片段;有的找到汉光武帝刘秀“推心置腹”的故事;有的找到《段太尉轶事状》中段秀石只身去敌军军营的情节;甚至还有的找到耶稣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可以敷演成文:刘邦、刘备依靠智谋,光武帝、段太尉凭借勇气胆识,耶稣依靠大仁德,只有拥有大智、大勇、大仁,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鸿门宴”。
以上三块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随着材料占有的日渐丰富,解读角度的日益多元,学生的文章立意也会逐渐深刻起来。
三、时令果蔬
所谓“时令果蔬”是指留心时事,关心家国,而最终的指向是使学生写的内容新鲜起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这里主要练习片段写作,设置了三个板块:
1.生活剪影。引导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认真观察有特点的人或事,用生动的描述还原生活的画面,力求给人历历在目的真实感受。
2.人生况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咂摸心头翻涌的种种滋味,用内在的情感轰鸣来打动人、感染人。
3.时事快评。培养学生读报评报,用敏锐的新闻嗅觉捕捉有价值的素材并加以评析的习惯,在争鸣中提升论说能力,为写好议论文积累素材,奠定根基。
学生可以在某一板块下设置主题,发表文章、片段,并自任版主。现在“生活剪影”板块已有四季印象、校园素描、课余速写等主题,“人生况味”板块已有母校、师友、我的高三等主题,“时事快评”板块已有红心鸭蛋事件、黄健翔解说事件、艾滋村、80后讨论等主题。
三大板块,两个空间,组成了一个写作练习的网。师生在这里自由游走,阅读和写作在这里互相促进,大作文和片段作文两种方式在这里交互:大作文由现实作文向网络交流延伸,重在培养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片段作文由网络写作向现实点拨拓展,重在有针对性地历练某一方面的作文素养,为大作文积累素材。
北京一七一中学 1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