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定准第一个音
作者:彭 献
怎样激发学生,让他们对原本陌生、离他们的生活较为久远、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呢?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良好的课堂导入应该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导入。
为了敲好第一锤,上好第一根弦,定准第一个音,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直观导入
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幻灯片“昔日罗布泊——美丽的仙湖”和“今日罗布泊——恐怖的沙漠”,获得对较为遥远的罗布泊直观而鲜明的印象,然后阅读幻灯片上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昔日罗布泊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面积曾达3006平方公里,而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设问:
1.我们看过幻灯片,初步认识了罗布泊。原来的罗布泊是仙湖,到底是怎样一番仙景呢?现在是恐怖的沙漠,恐怖的情形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相关叙述或描写的语句,做好标记。
2.昔日的仙湖变为今日的沙漠,经历的时间有多久?猜测一下原因是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出直接的证据,分析出根本的原因吗?
学生翻开书本,阅读课文,标注相关课文内容。然后议论纷纷,大部分学生认为罗布泊变化如此惊人一定是人为因素。
二、 情境导入
学习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端午的鸭蛋》,恰逢端午节。上课前,我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又是端午时节了,在我们湖南,端午的习俗都有哪些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赛龙舟,包粽子,吃皮蛋、咸鸭蛋等。有学生陆续补充:吃包子,看外婆等。
2.我们吃的咸鸭蛋一般是哪里制作的?你喜欢吃吗?你观察过它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纷纷回答,我们吃的咸鸭蛋一般是益阳出产的,也有的是自家做的。喜欢吃。蛋黄是红色的,可以流出红油,又鲜又嫩。有的蛋黄是浅黄色的,像嚼熟鸭蛋一样。
3.今天让我们随同散文大师汪曾祺先生走进他的故乡——高邮,来品尝他故乡的鸭蛋,细细体味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浓浓的味……
学生面带微笑,埋头读书,渐入佳境。
三、故事导入
教学《岳阳楼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继父把他拉扯大。他幼年并不知道自己本来的姓名,只随继父姓,姓朱名说。家境贫寒的他为了读书,每天仅吃两餐,每餐的食物仅为半碗清粥。27岁的他考中进士后,改随亲生父亲姓范,名仲淹。任盐铁专务时,率先提出修海堤,保障了数万海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数千居民为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特意更换原本随祖先的姓氏,改随他的范姓。他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威震西域,“西贼闻之惊破胆”,原本不断骚扰北宋边关的西夏胆战心惊地躲开,不敢再来侵犯。他为官数十载,位高曾任宰相,却无半文钱的积蓄,到死时家徒四壁,连给他买棺材的钱都是借的。别人劝他留钱给子孙时,他说:“以德遗之,不亦厚乎?”这样一位神奇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因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屡屡被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岳阳楼记》就是他在被贬为邓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并不在岳阳楼。他写作的具体时间是怎样的?他为何要写这篇《岳阳楼记》?岳阳楼在他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来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学生都带着崇敬之情热情地投入朗读,课文本来不难,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不少同学都读得声情并茂,热情高涨。
四、类比导入
学习《醉翁亭记》时,按教材编排正好上一课是《岳阳楼记》,我联系写作年代、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上一节课,我们随同范文正公领略了我们湖南岳阳楼之大观,感受到范文正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大家是否还记得他是在什么时候,在怎样的处境时写这篇文章的?
许多学生反应很快:本文写于1046年,当时范仲淹被贬为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知州。
教师:范仲淹于1044年被贬,1046年在邓州写作《岳阳楼记》。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恰好于同一年被贬,也在同一年(即1046年),欧阳修时任滁州太守,写作《醉翁亭记》,在当时也同样引起轰动。那么,醉翁亭的山水与岳阳楼的大观相比,到底有怎样的特色呢?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有何异同呢?让我们自由地边朗读课文,边欣赏滁州风景。
教室里响起琅琅书声,学生好奇地睁大眼睛,积极而专注地投入阅读,脸上不时露出会意的笑容。
湖南长沙市二十六中学 410014